二,聖者所見的實際存在的世界
凡夫轉成聖者,稱為見道。見道之時,加行位四如實智引髮根本無分別智現前,現量親證凡夫見聞覺知的一切法空無所有,生死長夢頓斷消失,現前實證一切夢境皆如虛空,這就是證得了空性。空性,就是凡夫所知一切法的自性(自體、自己的存在)實皆空無的性質(真理),從凡夫位聞知此理,通過戒定慧、聞思修的如理修行,今日終於實證此理真實不虛,所以證空性也叫做證得真實、真如、實際等等。
緊接著第二剎那便有後得無分別智生起,世界真實面目自然現前,現量證知實際存在的緣起法,不增益不損減,如實親證,了了分明。夢醒之後的聖者究竟看到了什麼?這個世界上實際存在的緣起法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其實很簡單,佛告訴我們說:三界就只有一個心,萬法也全都只是識。這是對每一位眾生說的,如果整體來說,三界就是無數顆心。這兩句話裡,三界就是萬法,心也就是識,說的是一個意思。
還就一位眾生來說,他的這顆心識是什麼樣子?其大充滿三界,其自相是一種實際存在,存在是有的意思,實際存在,是與虛妄、假的存在相對,是真的存在,確實存在著的,而不是像我們凡夫意識所見聞覺知的一切那樣,完全是意識用自己的語言模擬、描繪出來的虛擬空間,雖然人們在使用它的時候能起到指示作用,但地圖與世界還不是一回事。它只在意識活動的時候存在,它只存在於意識的思維(這裡主要指前五識的現量的具象思維:感覺、知覺和表象等精神活動)之中,這是一個精神活動的世界,完全是一個虛擬的世界,這個世界裡的一切事物都不是真正的、實際上的存在。
聖者所見的心識的這種實際存在,既不是像我們意識感覺到的物質這樣的存在,也不是像意識認為的精神那樣的存在,它是超出了我們凡夫意識的認識和思維能力的存在,有點像愛因斯坦後半生一直在找的那個統一場,世界確實是統一的、無二的,那就是世界全都是識,雖然它表現出來的假象、幻象千差萬別,但其實質卻是一個一致的整體,對它的所有分割、分析、分別為二以上的認識都是片面的、錯誤的認識。
這個心識是什麼樣子呢?它的絕大部分都處於潛伏狀態,那就是我們無始以來輪轉於三界各處所造的業種,佛菩薩可以看見它們的相貌,那就是我們起惑造業時所有起心動念留下的記憶。還有一小部分業種因緣成熟正在變成現行顯現出來。
每位有情在三界中業種成熟生起現行的這部分,就是他的業報成熟顯現出來的某地,欲界業報成熟的眾生顯現出來的就是六道中的某一道,現行部分應該是他能夠感知到的,但實際上他正在感知到的又可能只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這是受到了他的感知能力的限制。比如我們人的眼睛只能看幾十公里等,雖然看不見的部分也仍在現行。
現行的部分與種子一樣,都是剎那生滅的,此一剎那一批種子顯現為現行,顯現完就滅掉了,世界上沒有能夠延續兩剎那的存在,下一剎那,又一批種子顯現為現行,剎那間就又滅掉了……這不是很快種子就用光了嗎?放心吧,面對現行我們又又有無數新的起心動念,又在熏習成無數新的業種,那怕是粗顯的意識休息的時候,微細的意識仍在習慣成自然地自動運行,比如第七識執著有我的微細意識已經形成了非常穩定的自動運行機制,所以人們說「人不為我,天誅地滅」還真是有點事實依據的。這些意識活動的同時都會留下記憶,也就是熏成新的種子,所以阿賴耶識(一位有情全體種子的總稱)是個時刻在吐故納新的流變體,而不是像人們想像中的那種不死不變的靈魂,如果按照佛法修行,染污種子終有一天會被改造、消滅淨盡,也就是說阿賴耶識也是會死的。
世界的真實情況就是這樣的:只有心識,心識有兩種狀態,種子和現行,種子中成熟的種子組合在一起生起新的現行,新的現行又會熏成新的種子,新的種子與舊有種子一起又會組合出新一批成熟種子的新的現行……現量親見這種種子與現行互為因果的、剎那生滅的運行狀態的佛菩薩,當然也就是現量親證這裡面顯現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真實的存在,存在的只有以前意識留下的記憶,和一部分正在恢復記憶的意識的主觀感覺,其內容就是無始以來我們凡夫的各種妄想。
佛菩薩怎麼給我們根本無法思議這種狀態的凡夫描述呢?只好從我們能夠想像到的東西裡找一些相似的現象來比喻了,那就是佛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看我們眾生心的活動,就像是一場夢境,種子與現行剎那生滅地相互熏生,任何狀態的存在都像閃電一樣剛生即滅,其中出現的任何事物都只存在於意識的現量或比量的思維活動之中,都不是實際存在,但正在這個夢中的有情卻感覺自己生活在周圍一切事物都是真實存在的世界上,都在熱衷於追逐其中一些他認為值得追求的東西而不知何為覺醒,更不知如何棄假見真。
如果用現代的比喻,我們可以這樣設想一下。我們正在看一場立體電影,彩色,有聲,還有香味觸覺設備配合,看得忘我入迷的時候,真如身臨其境,忘了這是場電影,感覺周圍一切都好像真的一樣,這就是我們凡夫的感覺。佛菩薩看到的情況是什麼樣呢?他們看到的是真實情況,那就是這是一場電影,他們看到了影院、觀眾、放映設備和屏幕上的影像。就是屏幕上的影像佛菩薩與我們看到的也不一樣,我們凡夫的肉眼很笨,看到什麼都有一個視覺暫留現象,本來是每秒連續放映24格的獨立畫面,由於我們看不真切,結果就看成了持續存在的物象和不間斷的連貫活動;而佛菩薩就能如實看清屏幕上是間斷畫面的連續放映,就好像現實中看到我們的世界就是種子與現行剎那生滅的連續運動一樣。
所以,說唯識無境,就是說世界上實際只存在聖者所見的有情心識正在做夢,而並沒有凡夫夢中所見到的一切事物,也就是說,凡夫意識所感知到的那種顏色、聲音、氣味、味道和觸覺的一個世界並不是實際存在,實際存在的只有識,是這個識在自己的想像中認為有那樣的一個世界。
由於無始以來我們與其他有情共同造作了無量相似相同的業行,熏習了大量相似相同的種子,比如都認為這是白色,那是黑色等,所以在各自的種子顯現現行時,與某一部分業報相同的有情的顯現會有完全重合的部分,而實際上我們每位有情能夠顯現出來的業報,尤其是現量部分基本上都是與同道有情重合的部分(物質的部分:身體和器世間),比量思維也就是抽像思維部分的顯現,則由於各自經驗的不同會產生很大的差別(精神的部分:意識的反應和思維)。我們一般只能感知到業力成熟部分種子所顯現那一道的事物,這也正是同道有情各自所顯現行相互重合的部分,所以同道有情看到的物質部分一般是一致的。
各道之內眾生的共業(各自所造相似相同之業)在各道之間就變成別業了,所以要是在各道之間對比,那就連物質部分的顯現也有很大的差別了:比如說人看到一條河流裡流的是清水,而鬼道有情在同一位置看到的卻是膿河,天人看到的卻又成了甘露等等。
而佛菩薩看到的世界,就是只有我們各地各道有情的心識活動,他們現量親見心識活動的剎那生滅的虛幻自相,也就是說現量實證一切都是如夢如幻的運行過程,其中顯現的一切事物都只是意識的描述和構思,而不是真實的存在,就如同每位有情識都正在做夢一樣。由於世界上存在著無數的有情,所以也就有無數場夢境正在顯現,就如同一間屋裡點著千萬盞燈,每盞燈的燈光都充滿整個房間,相互重疊,互不妨礙一樣。這些夢境的內容,就是我們各道有情所見聞覺知的一切法,同道有情的「見聞覺」的部分(眼耳鼻舌身前五識顯現的部分,實際上就是意識的現量思維部分)是相互重合的,只有意識所「知」所想的部分(意識抽像思維部分)是相互之間有差別的。
所有這些各道之間、各個有情之間的相同和不同部分的夢境的顯現,佛菩薩都以聖者的現量智剎那親證,了了分明。所以佛在《金剛經》裡說:「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知眾生心,就是正遍知,因為世界上本來就只有心,心外所有一切事物,全都只不過是心中夢想而已,沒有一樣兒是實際的存在。佛菩薩看我們這個世界,就是只看到有我們有情各自的夢境,這雖然都只是心,但知此心便不就等於知了一切嗎?
所以佛菩薩與我們凡夫對這個世界的現量感知是不同的,我們凡夫現量意識感知的世界,是一個感覺非常真實、堅硬、沉重而不可動搖的客觀物質世界,而佛菩薩現量聖智感知的世界,卻是一個剎那生滅的、虛幻如夢的種子現行相互交替的過程,其中顯現的一切法都是一個個心識的主觀感覺和想像,都不是實際存在,實際存在的只有一顆顆正在做夢的心。我們可以想像這樣一個場景,一間屋子裡睡著很多做夢的眾生,有的眾生夢見自己是個人,正在津津有味地追名逐利;有的眾生夢見自己是餓鬼,正在四處覓食而不可得;有的眾生夢見自己是天人,正在享受宿世福報樂不可支……而佛面對這些酣睡的眾生正在隨緣化身入夢去喚醒他們。他們的現量感覺能一樣嗎?雖然現量不同,但所有眾生心中夢景都在佛眼之中了了分明,既然各個眾生無始以來所造業種已知,他們未來的業果自然也就是非常清楚的了,所以佛自然知道度眾生的所有因緣以及最好的方法。而且佛智永遠是現量智,各個有情所有正造的新業及其引起的相應果報的變化,自然也是分分明明地顯現在佛的面前的。
如果佛菩薩的現量與凡夫的現量相同,只是比量不同,也就是說只是看法不同的話,那何以佛菩薩的現量稱為智,而凡夫的現量稱為識呢?識與智不就完全一樣了嗎?憑什麼說佛菩薩是證了真如、見了實際的,而凡夫是未見真實的呢?還憑什麼說凡夫是在生死長夢中,而佛卻是覺者呢?那說佛菩薩證了空性,他們空掉了什麼東西?如果只是空掉了錯誤的看法,那用學習的方法就能辦到,還用得著實證嗎?

三,兩個世界的關係
這樣看來,凡夫所見聞覺知的世界,原本完全是一個意識構造的主觀世界,完全處於意識現量和比量的思維之中,完全處於意識具象和抽像的想像之中,如果意識停止活動(比如無夢睡眠時),這個凡夫所見聞覺知的虛擬世界,對於這個無夢睡眠的有情來說就暫時不存在了。但對於這位有情來說,並不等於實際真實存在著的世界也不存在了。凡夫不能感知到真實存在著的世界,只能感知到意識構建的虛擬世界,當意識停止活動的時候,虛擬世界不可能存在了,真實世界又感知不到,這時的凡夫就處於無知覺狀態,但這並不能證明此時世界上就什麼都沒有了,那個凡夫感知不到的實際存在著的世界仍在運行。既然凡夫感知不到它,那麼我們凡夫怎麼可能知道真的有一個實際存在著的世界呢?這是已經見到實際存在世界真實情況的佛菩薩告訴我們的。
如果把凡夫見聞覺知的世界稱為虛擬世界的話,這個實際存在的世界本來應該相對地稱為真實世界,但是使用「真實」這個詞,容易與表示無為法、真如、實際的「真實」混淆,造成在理解上難以區分的困難,因為這個表示實際存在的真實,只是表示這個世界是真實地存在著的,是真的存在,而不是假的、虛擬的存在,是作狀語限制動詞的,而不是作主語表示本身就是真實的。
真實本身是不變的,老在變化的就不能叫做真實。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就是一切法都是沒有自性的,這是這個世界的總體真理,也叫做這個世界的真相、實相,本來面目,這是永遠不變的,不變才叫真理。這個真理也叫做無為法,沒有造作變化,沒有相貌,不可用語言表示,不能用意識思維。這是「真實」這個詞本身的含義。
而我們說「真實地」存在著的那個世界,是有為法,是緣起法,是剎那生滅的,永遠處於變化之中,所以它不是「真實」本身,但它確實存在,不是在意識想像中的虛假的存在,相對於這種虛假來說,它是真實地存在著的。所以有時相對於虛假的「有」,它被稱為真實的有,簡稱實有,也就是實際存在著的意思。所以後面我們就把聖者所見的真實存在著的這個世界,稱為實有世界。
凡夫所知的虛擬世界,與凡夫不能感知的、只有聖者才能證見的實有世界有什麼關係嗎?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這兩個世界在空間上是重合的。凡夫感覺自己的虛擬世界充滿了空間,那實有世界實際上也是無處不在,我們自己的身體就是實有世界的一部分,只是我們不能感知到自己身體的真相,不能感知到周圍世界的真相,由於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意識的笨拙,它只能為我們用它的畫筆畫一幅立體模擬圖罷了。
相對於某一位有情的主觀意識來說,其他所有有情的主觀意識就成了一種客觀的存在,因為聖者所見的世界的本質——「識」是一種實際存在,與我們凡夫所知的純粹是精神活動的「識」不是同一個概念。也就是說,我們的主觀意識在認識意識之外的存在時,是有一個客觀存在的實有世界作為它的認識對象的,只是這個實有世界實質上就只存在一樣東西——心識,這個心識的功能、作用、活動或說本職工作就是會想像,會做夢,會虛構出千變萬化的萬法來,這些法都不是實際存在,而實際存在著的就只有心識。
但我們凡夫不能直接認識到這個實有世界,為什麼呢?這是由於我們凡夫的認識工具——意識,是一種不能直接認識事物本質、真相、內部結構和關係等事物全部信息的低級認識工具,它必須用自己的一種叫做「分別」的語言來感知外在事物,也就是說意識不能整體地不加分別地認識事物,它必須把認識對像分別成相對的概念才能描述出來。比如,意識看東西,至少要用黑白兩種對比色才能描繪,當然還可以發展出三原色、四……等無數種顏色來,但如果讓意識只能用「一種顏色」來描繪時,它就傻眼了,意識懂得的所有顏色都至少是兩種相對才能成立的概念,比如紅色,它是對比於黃、蘭等色而言為紅的,如果根本不存在其它相對照的顏色,意識就不知道什麼是紅色了,因為意識不能直接親證某一事物,它必須用自己語言生起「分別」才能活動,而分別就至少要把認識對像分析為二,當然在此基礎上可以繼續分別出三四五六以至無數來,但如果不讓意識起「分別」,意識就不會其它語言了,它就只好閉口無言了。
意識認識事物的過程是實際存在的,但我們凡夫感知不到,我們能感知到的,只是意識最終認識出來的結果,也就是意識經過分析最後用它的語言描繪出來的模擬圖。所以凡夫的認識永遠只能局限於意識思維的範圍之內,除非按照佛法修行能夠轉凡成聖,才能突破這個限制。
雖然我們感知不到實有世界,但我們在所感知到的虛擬世界中的一舉一動、起心動念,都會引起我們在實有世界中的識的相應活動,比如我喝了一口水,佛菩薩就會看見在實際存在的我的識的夢境中一個人喝了一口水,我閃過一個念頭,佛菩薩就會看見在實際存在的我的識的夢境中有一個念頭閃過,只不過佛菩薩見到的是實際存在的識的運行情況,而我們凡夫感知到的是意識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的模擬圖而已。
我們凡夫雖然見不到真正的緣起法——種子和現行相互熏生的運行狀況,而只能感知到意識的虛擬世界,但我們在這個虛擬世界中所有的妄想——遍計所執,卻在密切影響著實有世界的運行狀態。比如,我們在虛擬世界中看到一杯水,雖然這杯水並不存在,但我們的意識認為自己看到了一杯水的印象和想法卻是存在的,這個思維過程的每一剎那都會留下記憶,也就是熏成了種子,到以後機緣成熟這種記憶再被喚醒、恢復起來的時候,當時的那種「認為自己看到了一杯水」的感覺就又恢復了。無始以來就是這樣,本來並沒有一杯水,可我們無始以來就顛倒執著認為確實有一杯水,留下的記憶就是這樣的顛倒的感覺,所以種子生起現行的時候,也就是記憶恢復起來的時候,自然就是這種顛倒的「確實有一杯水」的感覺。
所以有人愛問:你說沒有外境,可我怎麼自然就感覺有外境呢?這雖然只是我們的一個錯覺,但由於無始以來早就熏習了這種錯覺的無數次重複的記憶,當這種記憶再恢復起來的時候,相對於現在的主觀意識來說,這些自然生起的感覺就好像成了客觀存在的感覺了,而實際上,它們只不過是以前的主觀錯覺記憶的再現罷了。
真的是實際沒有一個東西,只要我們認為有,它就會慢慢變成像真的有一樣嗎?我們大家都知道杯弓蛇影的故事,本來酒杯裡並沒有蛇,但喝酒的人誤以為弓影是蛇,當他認為自己真的是喝了一條蛇的時候,他自然會聯想到一條蛇在肚裡可能是什麼感覺,這種感覺自然又會留下記憶,他再琢磨的時候,又會把前面的記憶喚醒,就好像自然生起了客觀存在的感覺一樣,這又會加強他對肚裡有蛇的判斷,這種判斷同時又留下了記憶……這樣循環往復,以前的大量記憶就變成了客觀存在的感覺,所以就會真的感覺肚子難受起來,實際上這就是他以前反覆熏習的「認為自己應該那樣難受」的主觀感覺的記憶恢復起來罷了。我們遍計所執的妄想,就是這樣影響著依他起的運行。
我們所有的遍計所執,都是依靠實際存在的依他起生起來的,所以依他起是遍計所執生起的因;而我們在遍計所執的同時,又留下了記憶熏成了種子,創造著依他起,改造著依他起,所以遍計所執又是依他起生成的因。虛妄的遍計所執和實際存在的依他起就是這樣互為因果,互相推動地使我們的輪迴得以延續下去,虛擬世界和實有世界也就是這樣互為因果地緊密聯繫著。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大地為什麼這樣硬?《華嚴經》說:「
譬如工畫師 分佈諸彩色……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若人知心行 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 了佛真實性……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紅花硬地,都是我們無始以來遍計所執的成果,我們無始以來就認為大地是硬的,留下了無數這樣的記憶,這種錯覺的種子的積累,對我們現在的主觀意識來說,就成了一種能夠自然生起的客觀存在的感覺,成了一種種子與現行互生互動的自動運行機制,或者說以前的遍計所執的成果,對於現在能遍計的意識就成了客觀世界,現在的遍計所執還在繼續加強著過去遍計所執形成的成就,這就是佛說的「心如工畫師,能造諸世間」的道理。一切唯心造有三個層次:我們凡夫所見聞覺知的一切法都是意識的語言描繪出來的,整個三界都是阿賴耶識裡的種子顯現出來的,一切種子都是以前的意識熏習成的。
遍計所執既然能造諸世間,它也就應該能夠消滅諸世間,實際上也只有它才能消滅諸世間,既然整個世間都是一心所造,當然毀滅這個世間也只能靠這一心,解鈴還需繫鈴人嘛。怎麼個毀法呢?與怎麼個造法同出一轍。既然世間是靠意識顛倒執著(本來無我,非說有我;本無外境非說有外境)熏成的種子生起來的,我們把這種自動運行的生成機制破壞掉就是了。怎麼破壞呢?用與這些顛倒種子性質相反的正見(聞思修唯識無境、凡夫所知一切法實際都不存在的佛法所熏成的)種子摻和到舊種子裡去,說有外境的種子就不能找這認為無外境的種子集聚因緣,當正見種子達到一定比例時,就可以使這些顛倒種子在聚合因緣生起現行的時候不能順利地找到同夥兒,在一剎那中生起偌大空間的一個現行場景需要糾集無數的種子共同完成,而如果其中有一個因緣不能聚齊,這個現行就會因為缺少因緣而不能生起,此時,生死長夢就結束了,也就是證到了凡夫所知一切法空的空性,後得智自然隨起,這就是佛說的若離妄想,一切智等自然現前的時刻到了,邪見牆推倒了,如來智慧德相自然顯現出來,這就是轉凡成聖已證初地的聖者了。
所以說什麼是真正的修行?就是聞思修佛法正見,目的就是熏習大量的勢力極強的清淨種子,以便破壞染污種子生起現行的正常運作機制。這在唯識中叫做「轉依」,因為一切法都是由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生起的,所以阿賴耶識就叫做一切法的所依,我們修行就是為了轉變這個所依,這是一個轉染成淨的量變過程,當清淨種子達到一定數量,它們的力量就可以使染污種子不能再順利地生起現行,聖者清淨智的現行自然就會顯現,這就是到了轉識成智、轉凡成聖的質變時刻了。
聞法時熏習正見種子叫做下品熏習,因為熏習的種子力量較弱;思維正見時的熏習叫做中品熏習,因為所熏種子的力量較強;而在定中作法義觀熏成種子叫做上品熏習,因為此時所熏種子的力量極強。聞思修所熏的清淨種子,都可以叫做法身種子,是我們得證法身的智慧資糧,是我們到達彼岸的般若法船,由此般若波羅蜜多,即可以出生諸佛菩薩等一切聖者。所以讀誦經論是修行,學習探討是修行,思維義理是修行,止觀法義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