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迷悟之間讀後感》禮多人不怪

楊梓濱  壇講師


        自古以來,中國人常以「禮儀之邦」自豪,並且強調發乎情,止於禮。而禮又與節合在一起,稱為禮節,禮節、禮節,就是要禮而有所節制,不能氾濫。因此,我認為禮多人不怪,這個觀念,已經不正確了。

  正如曲禮上說的:「禮從宜,使其俗」。禮,所以從宜者,禮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之處,因而須適應時代環境而改變。


1.每逢選舉,百姓頓時尊貴起來,備受禮遇,其背後卻另有一隻手,希望你的奧援,需要你的選票。


2.夫妻相處,如果禮儀過多,不是相敬如賓,而是相敬如冰,談何畫眉之樂。


3.向公務員送紅包:所求何事,盡人皆知,無功不受祿。


4.縣議員張學亞告誡:貪贜有份,犯法無名,請工友送回包商所送的有底水菓籃。


5.逢年過節,親朋友好,禮尚往來,未可厚非。


6.禮輕情義重,蔬菓愧贈,樂在其中。紅白喜慶,送禮不宜太豐厚,也不宜太單薄。 


7.舟、車、淨房,不必作禮。


8.曹操欲廢漢獻帝,必先除各地豪傑,說劉備乃人傑也,不可不除。時備屯兵小沛,與關羽屯兵下邳,互為犄角之勢,曹操來攻,得不到袁紹的助力,夜襲曹操,爭奈牙旗吹折有兆,老天故縱奸雄,結果小沛失守,劉備逃到冀州投靠袁紹。曹操素愛雲長武藝人才,欲使人勸降,張遼(文遠)在土山與關公的約三事:一、保二夫人 二、不背桃園之約 三、留有用之身。

 雲長約法三章:一、降漢不降曹 二、二嫂處給俸祿贍養 三、但知皇叔去處,不管千里萬里,即刻起程。

 △約退曹軍,入城稟二嫂始末,君臣之禮也。

 △操欲亂其君臣之禮,使共處一室,公秉燭立於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守禮甚明,操亦敬之。乃撥一府與公,分一宅為兩院,內門由志軍十人把守。

 △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

 △贈錦作戰袍,舊袍皇叔所贈,穿之如見兄面,不敢以丞相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其義士也。

 △操以紗錦作囊,與公護髯,獻帝稱「真美髯公也!」

 △操贈赤兔馬,公再拜稱謝。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面矣。

  威傾三國者英豪,一宅分居義氣高,奸相枉將虛禮待,豈知關羽不降曹。


9.潘豐基當面在義父前告狀:最好禮物是忠言,最好的修養是寬恕。可惜常會忠言逆耳。


10.趙王拜訪趙州從諗禪師,躺著見趙王,趙王更加尊重。第二天派將軍送禮品來,到門外相迎。「茶、泡茶、泡好茶,坐、請坐、請上坐」並非勢力,此乃正常人情之禮。世間中,本來就是在「平等法中亦有差別」,趙州從諗禪師待客之道,從禪心中示觀不同於世俗的知見,就是高人一等,吾人做人處事,俗諦乎?真諦乎,真俗雙融乎?望有心者一參。


11.禮失而求諸野,禮輕情義重,禮門義路。禮義干櫓,以禮義為行為標準,禮賢下士。禮義生於富足,衣食足而後禮義生。


12.禮貌尊敬講愛語,樂觀滿足生歡喜。明理和平有自由,慈悲包容慶安全。


13.恭敬是出於本心,恭敬是從我開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