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迷悟之間讀後感》為善常樂

楊梓濱  壇講師

儒家的思想,教人要以謙虛為美德,愈飽滿的稻穗愈是低垂,這話當然不錯,因此,就灌輸給我們為善不欲人知的觀念,大家都默默去行善。所謂惻隱心、同情心、人皆有之,做善事就只問耕耘而不問收穫,做過就忘了。固然這是符合佛法的;因為行善,而使心地光明,心中充滿法喜愉快,當然很好,假如能夠把善行張顯出來,讓大家來分享,讓大家來效法,相信社會會更祥和,人間會更美好。


  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基本上,他們都同意人有赤子之心,就是人人有一顆善心,只要不被物慾,不被外在環境所蒙蔽,隨時隨地,都會散發出慈悲心,而以行善為樂。


  做善事,首先要能夠發心,發心很重要。所謂「歡喜做、甘願受。」既是心甘情願,就不會覺得是件苦差事,就會滿心歡喜去承受。發心不是佛教徒的專利。社會上任何人都可以發心。比方說:有人發心出家,他絕對不會是因為看破紅塵,而是他有荷擔如來家業的弘願,所以青燈古佛,粗茶淡飯,不以為苦。如果發心當義工,他得有當義工的專業素養,還要自掏腰包付來回車費,付出時間,也不會叫辛苦。反而心心念念,把它當自己的事業來做,做得再辛苦,都是滿心歡喜,快樂得不得了。


 剛才談到做善事要靠發心,就是要立志、要發願。發心就是一種能源,一種動力;無論什麼機器都要講究它的動力有多少?星雲大師常說:一個人所發的心願有多大,它的動力就有多大。


        最近這幾年,大師努力推動三好運動,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這就是完全符合於做善事的精神與標準。

  比如我們常常心存感激,處處事事都認為社會、國家給我們很多方便,很多關懷,雖然經濟不景氣,但是比非洲一些國家好太多了,我心存感激,誠心感恩,我必定在知識、學問、事業上多多努力,造福更多的人群,只問我能給社會、國家什麼,不必要求社會、國家能給我什麼?我們說口業最難守了,我們的長輩常說:「一句話有三十六個角,角角會傷人。」也就是說一小不心,說溜了一句話,也許會引起誤會,也許會引起反感,或是傷害到他人,正是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那就完了。所以我們要在「話到嘴邊留三分」,要講好話,說柔軟的話,說真心的話。


     有時候,我們也要經常慚愧自己有很多事做不好,或者沒有做好,應當想辦法去彌補。譬如修橋舖路,帶小朋友過馬路,布施淨財,居家服務,只要我拿得起,走得動,服務社會,就怕少我一個人,多做好事,廣結善緣,何樂而不為。


        做好事,行善佈施,往往有人會說:「我自己都欠人家救濟了,還要我去布施。」或是説「揹金斗還替人看墓地。」滿腦袋裝的都是錢,好像只有金錢才能辦事一樣,其實錯了。沒本生意其實多著呢?譬如我們見面互相打個招呼,問一聲好,不用半毛錢吧!可是你做得到嗎?好像難哦。現在集合式公寓大廈比比皆是,但是對門不相識,不打招呼,在同一個電梯裡,個個面無表情,如臨大敵一般,人心為什麼這麼疏離?我們為什麼不綻放歡笑的面孔,把快樂布施給相逢的每一個人呢?



        周志敏師姊製作的「為善常樂」節目,曾經轟動一時,感動多少人,許多人陪著流淚。現在這樣撼動人心,感人肺腑的節目沒有了,誠如這篇文章中開頭說的,「想是這個社會已經不必為善了,也不會常樂了。」


        也許是吧,人情薄如紙張,見忘的人們,總是喜新厭舊,一個節目能維持十年以上,談何容易。

  十步芳草,在今天的社會,其實無處不在的。九月份的納莉颱風,南投縣的鄉親不遠千里,帶著圓鍬、鋤頭到台北來協助救災,那不是善行義舉,感恩回報嗎?


        宜蘭縣頭城鎮一位七十四歲的老榮民何水清先生,僅靠微薄的終身俸,省吃儉用,捐出一百一十七萬元給宜蘭家扶中心,用來幫助清寒的學生,令人感動萬千。這個社會好人好事還是經常出現的,只是我們的各種傳播媒體各有算盤,什麼樣的節目,收視率較高,較能迎合讀者、觀眾的胃口,就投其所好,那管什麼是社教功能呢?因此「為善常樂」的失跡,也就不足為奇了。


        民國七十九年二月,星雲大師應當時宜蘭縣警察局長謝銀黨的請求,在雷音寺成立愛心媽媽學童導護隊,由最初的七位愛心媽媽開始,一個星期後增加為二十八人,一個月之後,就匯集了八十多顆慈悲愛心,她們每天早、午、晚三個時段,分別在宜蘭市區四個國民小學校附近交通繁雜的路口,小心翼翼保護小朋友平安過馬路。


        剛開始的時候,她們也受盡揶揄,甚至有人當面問她們,「你們一個月可以領多少錢?好康耶嘛到燒報這哩!」當第一個母親節前夕,我們一位愛心媽媽收到小朋友送給她母親節卡片,她捧在手上,一路熱淚盈眶,從力行國小捧回雷音寺,向師父們說出她的感動。真是如星雲大師在這篇文章中說的:「人給予我的是感動,也給予別人的也是感動,彼此相互感動,這個社會是多麼美好呀!」


        十一年來,雷音寺的愛心媽媽、愛心爸爸,已經有一百多人了,只要學生上課,就有她們的背影。這樣的感動,影響到全省各地的效法,光是宜蘭縣國中、國小的愛心媽媽導護隊員就有一千二百多人,這是我所看到最美麗的隊伍。

  不過,話說回來,你要慈悲、行善,可得要有點智慧才行。譬如說,放生,是好事,可以長養慈悲心,可以了了你的心願,但是在方法上,得考慮時空環境,不要你一手放,別人另一手捉,或是放生成了放死,那這叫什麼善事呢?收容流浪動物也一樣,你要有一個合適的場地來收容牠們,否則的話,你把它養在地下室,放在頂樓,甚或關在家裡,與你同住同吃,你固然有分別心,物我兩忘,可是對鄰居造成的困擾,對環境衛生的破壞,大概遠勝於你的善行,等到大家來抗議的時候,恐怕全變成「為善不樂」了。


        金剛經上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這「應無所住」是要我們不廢事相的善業資糧,於不住心,大作空花佛事。因此佛陀提出行善布施的觀點「應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六度以布施為首,而布施實際是會通六度的。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人拿幾根香蕉、幾個蘋果,來到寺院拜菩薩,求福壽求功名利碌,這種位於世間六塵的布施,絕非真心的布施,而是一種對於神祇的賄賂。


        我們在行善布施時,應做到四點:

一、不貪求勝境,應隨緣布施。

二、不吝惜所有,應隨力布施。

三、不分別怨親愛憎,應隨喜布施。

四、不妄想未來果報,應隨心布施。


過去波斯匿王的茉莉夫人不顧身犯破戒之過,行慈救人,就是說明行善止惡的真諦。

世人「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佛法浩瀚,三藏十二部經,歸結起來,也不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報導好人好事,乃在拋磚引玉,讓我們見賢思齊,願大家都來做一個快樂的慈悲愛心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