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發帖

《迷悟之間讀後感》勤儉的美德

楊梓濱  檀講師


前清康熙舉人李文炤,曾寫過「儉訓」與「勤訓」兩篇文章;「儉訓」旨在說明節儉應當「稱情以施」,也就是必須適度,行儉要能不違人情之常,方才合禮而不流於固陋。「勤訓」則說明「一生之計在於勤」,一個人如果只貪圖逸樂,對社會、國家無絲毫貢獻,那就和一條寄生蟲沒有兩樣。所以人人要把握寶貴的光陰,努力創造自己的事業,以彰顯勤儉的美德。

  有一句話和今天討論的題目,倒是相當貼切,那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充份說明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如果你要守株待兔,想坐在樹下等著蘋果掉下來,無異是癡人說夢,了不可得。

  星雲大師在佛光菜根譚裡說:

  生產好似搖錢樹,節儉猶如聚寶盆,

  勤快能換萬擔糧,用心擁有全宇宙。

  在我們傳統的農業社會裡,幾乎是第一代創業,第二代接棒,第三代依舊克紹箕裘,因此到現在仍有許多百年老店以及工藝世家代代薪火相傳,而成了永續經營的好榜樣。但是,再看看眼前,雖然各行各業蓬勃發展,各執企業之牛耳,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仍然是「骨力吃力,懶惰吞爛(涎)」。我們的子孫已經養成好逸惡勞的惡習,所以才有外勞的引進,這是可悲而不是可喜的現象。

  大師在文章中提到:「長期以來,台灣由於經濟發達,民生物用充裕,造成社會奢靡之風熾盛。」

  從這一段話,我們來回顧一下台灣近代的經濟變遷,不難發現先有台灣光復之時發的「光復財」,民國五十年代的經濟起飛,六、七十年代的炒房地產,七、八十年代的炒股票,以及目前的樂透彩券。不只造就了財團,連一般升斗小民也可以在一夜之間搖身變成億萬富翁。

  因為得來容易,所以「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開錢若開水」,把金錢當水花,其浪費的程度可想而知。「好野人」生活如此奢靡,正應了一句「山來食也會崩」─像山一般高的財產也將「坐吃山空」。所以俗諺說:「三代粒積,一代傾空」先人幾代累積的財富,不肖子孫一代就可以把所有的財產給花光了,所以朋友啊!時機歹歹,用錢愛儉。

  李文炤說:「儉,美德也。」言猶在耳,但是不知勤儉的比比皆是,台灣還有一句諺語這麼說:

  「一代興,二代高,三代落臉。」

  意思是說一個家族的興起,大都是第一代的人克勤克儉,慘澹經營而「起家」。興旺富裕之後,較為重視第二代子弟的教育,第二代也都還好,不負長輩所望,能夠考取功名走向仕途,成了鄉里的「高人」,也就是賢能的人。到了第三代,因為養尊處優慣了,只會享受而不務正業,加上社會環境變遷,時空變化,先人建立的產業自然沒落,連帶家族在地方上的「身價」也一落千丈,弄得灰頭土臉,家道敗落,臉上無光,所以說「三代落臉」,使祖上蒙羞。尤其最近看到六女爭產的新聞,不但是「落臉」,簡直是不倫不類,「自己的後腿不長肉」,強爭硬奪是不會長久的。

  半世紀以來,不知道那一位先知先覺,在商場上發明了「分期付款」這玩意兒,強調「先享受後付款」。商人因此肥了荷包,但是升斗小民可就禍害無窮了。

  上個星期不是有一個清潔隊員,因為剛退役的兒子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買了一輛百萬以上的名車,結果負擔不起分期繳納的車款,車商找上門來,活活把一個奉公守法的老父給逼自殺了。這是一個非常鮮活,非常殘酷的實例。

  過去,先哲告訴我們要「量入為出」,盤算自己的經濟能力,量力而為。有多少錢,做多少事;但是敗給立即享受的「分期付款」了。「分期付款」就是「寅吃卯糧」,那有不被牽著鼻子走呢?怎麼能「儉以養廉呢」?真是「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從海運開通以來,華僑走遍世界各地,到處有「唐人街」,他們之所以有這樣厚實的力量,無非是靠勤儉打拼出來的財富。勤與儉是一體的兩面,互為表裡。勤勞如鍾鎮濤者,無奈娶了個揮霍無度,嗜賭如命的老婆,怎能不宣告破產呢?雖然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但是畢竟要勤儉努力,腳踏實地才是根本。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