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淺釋─方便品第二
[p=30, 2, center][size=4]妙法蓮華經淺釋 宣化上人主講[/size][/p]T$\'HIYQlE/_E
[size=3]
卷一 方便品第二
[color=teal]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color]
前面長行和偈頌,是妙法蓮華經的序品。「序」就是敘述這部經的因緣。這一部妙法蓮華經的因緣既然已敘述明瞭,接下來就講第二品——「方便品」。「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利。這是一種權法而非實法,故謂之方便,所謂權巧方便。「權」,不是一種經常之法,只是暫時採用而已。「實」,是永遠不改變,永遠存在。可是一般初學佛者,在開始時不易明瞭實法,為了觀機逗教,十方諸佛就巧設這個權巧方便法門,然後才開權顯實,為實施權。故有次第宣說聲聞、緣覺、菩薩乘,而究竟的旨歸——即佛乘。佛乘就是「實」,聲聞緣覺亦即是「權」;先說小乘法,然後再引導眾生歸人大乘佛果,這叫為實施權,開權顯實。開,即開散。釋迦牟尼佛最初說三藏教時,為了激起二乘人修道之心,故說此為最勝法。但是小乘人得少為足,以為證了初、二、三、四果就是究竟而不再求進步,所謂止於「化城」。為了度化根機較淺的聲聞緣覺,佛陀在第七品中,引「化城」之喻,遂為五百弟子授記。
二乘人雖然費盡苦行功夫,及修持種種苦行而達到阿羅漢果位,但卻未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只算一個自了漢,只能自利而不利他。因此,佛陀再開權法,說明以前所講的道理不是最徹底的法門,所證得的聖果,更不是最究竟圓滿的。應該迴小向大,從小乘而入大乘,即是要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大乘菩薩度人法門。先把這個方便權法破了,方能顯出真實的道理,這叫「方便品」。!_"n4N:[0_ c9u Z2\S2^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當爾之時,人天之尊,從無量義處三昧,安詳自在而起。此意謂佛陀是那麼從容自在的出定,反觀我們眾生,才坐了不久,就覺得腰痠腿痛,於是把腿伸一伸,將腰挺一挺;或者提提頭,搖一搖背,這些都是不自在之表現。:R3A1[`3rc'zQ
:sb'k:T9{|k+S1c9B6K
人必須要修道,不修就沒有道,要修才有道。可是,你不修道,什麼問題都沒有。一旦你開始修道,問題就接踵而來。為什麼會有問題?這都是在宿世所作所行,有種種差別的因緣,其中所欠下的帳目更是繁雜而不清楚。有了這種種糾纏不清的因緣,所以令生剛要修道,魔王就來討還宿債,造諸逆境,令你生起煩惱而退卻菩提心。在末法時期的人,瞋心極重,故常生煩惱心,對人縱使沒有煩惱,對物卻容易起煩惱,不但對畜生、鬼神生煩惱,甚至對菩薩對佛也發脾氣,最後對著自己也發脾氣!這是因為往昔在因地時,無明太多煩惱太重,造諸糊塗業障,今生才會有種種煩惱障礙現前。
&` R.JB,YZ*R
有些人在修行時,發願說不生煩惱心。誰知不說此願時還好,一發願後,煩惱馬上就跟著來。這是什麼道理?譬如,在學校,學生必須經過考試,合格了方
能升學。修道亦復如是,要經得起「魔考」,才能做到難忍能忍,難受能受,難行能行,能吃人所不能吃,乃至於能做人所不能做的,這才是修道人的本份。
「告舍利弗」:舍利弗為聲聞眾中智慧第一。他能在八天內通達一切法藏。舍利弗在她母親腹內,已能把他辯才無礙的舅父駁倒了!就因為他有大智慧,能深信一切法,故在此品之中佛以他為當機者。文殊師利菩薩是諸菩薩中智慧第一,舍利弗只是權教的智慧第一,換言之,是小乘人中智慧最高者。5y/};K7f7U-W~
Ixu'UUS_d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無量;即無數無量,佛智慧是莫測高深,深奧難解,故言其智門,二乘人難解難入,不易明瞭。二乘人即聲聞、緣覺。緣覺者,即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他修十二因緣而悟道,故名緣覺。若生在無佛出世的世界,而能自己修行,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明白天地間生生滅滅無常的道理,頓時悟道者,名為獨覺,證果後又名辟支佛。
聲聞即是修四諦法而證果。四諦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修四諦法而證果者,名為聲聞。修十二因緣而證果者,名緣覺。他們雖然是小乘法中之聖人,但是,對於佛的大智慧,他們未能深入明瞭。「所以者何」:為什麼他們不知道? WuC U.AU/R(nq&E
佛之所以成佛,皆因「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供養恭敬,善習百千萬億諸佛,是一個無量功德的法門。而佛教中之法門更是無數無量。可笑的是我們學了一點皮毛上的功夫,就自以為獲得了佛法的全部,簡直是坐井觀天!或者,僅僅看了幾本佛教的書籍,就說:「哦!我已懂佛法了。」這就太不自量力!把佛法看得太簡單、太平常。尤其是一些人,根本都沒躬行實踐,卻斗膽「上台」講經,這簡宜和罵人是沒兩樣!既不自利,又不利他,儘講些似是而非的糊塗道理,指鹿為馬;以鬼當人,把人當鬼;將黑作白,是非莫辨。若別人發出疑問時,他們就和人打機鋒,說:「我也沒看過這本書,也不懂其中的道理,你自己參好了!」
話頭他參不了,卻學會了口頭禪,及照葫蘆晝瓢的功夫:「二乘人都不明白大乘佛法,何況我們這些凡夫呢?」話不是那麼說,二乘人亦是由凡夫開始,逐步上升。若凡夫能明瞭大乘道理,即刻就能證得大乘果位。一如學校分為小、中及大學程度,學生們都依此程序而逐步升學。但是有人若能勤苦自修,雖然未進過學府,本著自己勤奮好學的精神和毅力,一樣能得到大學程度的知識與學問。u,wX [#iu2C#jLI
*^Dd4T~x!P u1K
我們雖然身為凡夫,可是在機緣成熟時,一樣得聞無上甚深微妙法。當初的二乘人亦是在法華會中才得聞大乘佛法,而迴小向大,進修大乘法門。我們何其幸運,現在即能直截了當,得聞、思、修大乘妙法。已知難遇能遇,當作難行能行者。+Ff^u bt$r
$oYC^s/i
「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勇」,就是無畏於生死,無懼於任何困難。「猛」,即猛利。「精進」,不懈息之義。「名稱普聞」:諸佛於修道時,勇猛精進,普遍薰聞,故不求名而名自來。「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這種微妙甚深之佛法,是前所未有。「隨宜所說,意趣難解」:雖然佛陀善於權巧方便法,因人施教,應病予藥,但是根機太鈍的人還是不能明瞭其義。
[color=teal]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color]e"ON U-@Tx
7i*Y/~T~j
前文的「意趣難解」,佛所說的法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深者見深,淺者見淺,所謂「一音演說法,隨類各得解」。佛陀雖然只是用一種聲音演說佛法,卻能令一切眾生都聽得懂。不管是人、鬼、神、菩薩、聲聞、緣覺等都能隨其根機而獲得法益,但是卻未能完全明瞭佛之意思旨趣,因為佛境是太微妙深奧而難信難可見。佛所說的每一個道理,內已包羅萬有,但是眾生根性低淺,不能聞一知十,聞十而知百,不能徹知徹見。,d]d$f6@~
,])[hdO'S(N*b W
「舍利弗!我從成佛以來,以種種因緣,為鈍根者說過去現在未來種種善惡因緣。又以種種譬喻,為中根者廣闊演說;以無數巧妙方法的教誨,引導教化眾生,令眾生遠離頑迷及貪著」。所謂「善巧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一切世間法,都是塵勞。然而,以佛之大願力,能使眾生,生於塵而出塵,在世間而能出世間。這即是佛力接引。「接引」,同義於孔子所說的循循善誘;以次第循序之方法教化誘導眾生。同理,一個不善於教導之教師,很容易就把學生「教跑」了。而一位教導有方的老師,卻會引起許多人慕其名而甘拜為師。!sCz)EAo!b#Kt F]
佛法亦復如是,佛以權巧方便法,先教人修四諦而證得聖果,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如是之人修十二因緣,證到緣覺的果位後,佛慈悲演說種種譬喻因緣,以方便義,令他們迴小向大,行諸菩薩六度行門。佛明白一般眾生的心理,故先教他們修小乘法。等到他們已修證得阿羅漢果,才開權顯實,而進一步教他們修菩薩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由小向大。
$k9C2|b+}r%m"\a
「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如來二字,是實智之義。從真如實相中而得成佛,故名如來。「方便」,權智也。由於方便善巧,故能以種種因緣譬喻廣演言教。「知見波羅蜜」:即能權實並用,事理圓融。徹法源底,了法本空,名佛知見。到於彼岸,名波羅蜜。「皆已具足」:解行皆已具備滿足,權實悉究竟。
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有數量,性本空寂,故無罣礙。所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力無所畏」:即是如來的十種力量,及四無所畏。「定」,也是三昧。「禪」,是梵語,具足為「禪那」,譯作「思惟修」,又叫「靜慮」。妄念若能歇止即有定力。然而修定非止於結跏趺坐,無論搬柴運水,迎賓待客,在尋常日用中,皆能修定力。
一如永明壽禪師,他每天日課稱念十萬聲「南無阿彌陀佛」。他是不是除了念佛外,什麼都不做?非也。他是一面工作、一面念佛,整個生活都在念佛三昧中。所以他每念一句佛號,就有一尊佛從他口內現出來。但是這種瑞相,唯有開了五眼的人才能看見,非一般凡夫肉眼所能見。永明壽禪師因此而被人看作是阿彌陀佛之化身。所以,無論我們做什麼事,若能保持堅誠恆實之心,都能得此定力境界。
[color=teal]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color]*V'CH2C7lfltO0n&]
6tD_6o-]g]5L;E
舍利弗,佛以種種智廣分別說。所說稱機名「巧」,法義非一故名「諸」,言詞柔和細軟,故能利樂一切諸眾生。「巧說諸法」:對於種種法,善能分別而巧說諸法實相。「法」,是方法,若能善巧說法,令對方歡喜信受,此為巧說諸法,否則就是笨說。
fx%}ZWD
六祖大師,雖目不識丁,卻能善說諸法。某次,有兩位僧人竟然為了一面旛在飄動爭執起來!甲說:「我說這是風動!」乙卻說:「你錯了,應該是旛動...」兩人爭論不休,都不肯認輸,幸好六祖大師剛巧在場,即為他們釋疑解說:「此非風動,亦非旛動,仁者心動也!」你心裡覺得動,它就動;若心能不動,一切也就不動了!這也是巧說諸法。人若懂得修道,做什麼皆是修道,皆在定中。XX3p'A \X*C
六祖惠能大師是怎樣開悟呢?大師未出家時,以砍柴為業,生活雖然清苦,大師仍不忘孝事老母,晨昏定省,冬溫夏涼,唯恭唯謹。後來,大師到了五祖的道場,被五祖指定做舂米的工作。大師日舂米夜舂米從未歇息,既無打坐亦無閒暇研究經典,更是沒有念過一句咒語,但是他竟然開悟了!這是什麼原因?原來他無論做什麼,都能專一其心,清淨妄念。楞嚴經云:「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亦即禪定解脫三昧。是以若能悟得其中意,盡在日用尋常中深可體會。
「巧說諸法上,言詞柔軟」:佛所說的法,絕不是咄咄逼人,而是善能愉悅眾生心。
佛又再說一聲,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前所未有的微妙法,我已完全成就盡證。
[color=teal]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color]
止,即停止不說了。佛陀為什麼不願再說下去?因為此經微妙深奧,非一般人所能了解,說出來恐怕引起眾生,生出疑謗心而造諸惡業,故佛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此第一希有難信之法。第一義法即不二法門,故稱第一。不二法門者,即無二無三,是絕對待,獨一無二。「希有」,從所未聞,故云希有。「難解」,理深法妙,意趣甚深,所以甚為難解。此希有、難見難可信之法,唯有諸佛與釋迦牟尼佛,方能窮究盡底,明瞭諸法實相是無相,而無所不相。
諸法就是一切法,但是歸納起來,不出十如是,換言之即十法界:(一)佛法界、(二)菩薩法界、(三)緣覺法界、(四)聲聞法界;以上為四聖法界。六凡法界:(一)天、(二)人、(三)阿修羅、(四)畜生、(五)餓鬼、(六)地獄;四聖六凡合起來名十法界。十法界中,每一界又有十如是,共成為百界。而百界中,每一界又有十如是,這叫千如。
]0L]g]
現在淺釋十如是:(一)「如是相」:相就是一個相貌。此相貌有真有妄。「真」,即常住不變,無生無滅,真如實相。所謂真實面貌,本地風光,指的乃是我們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此「常住」,不變而能隨緣,隨緣而又不變,如如不動。「常住」,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總而言之,常住即是真如實相。但是,此真如實相非人人能明瞭,故說惟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如來明見,無有錯謬,如理真實,名如是相。
何謂虛妄之相?這個應該人人都不會陌生,「它」是我們的「老朋友」,它就是無明。無明,是個妄相,非真,有生滅,有增減,有垢淨之分別。此無明無有實體,只是一個假名而已。如此經云:「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同於水深火熱當中,受盡煎熬逼迫般難受。」 } g\.zWU-{
9lIG$?7Y`eU
(二)「如是性」:業不自生,實由性起。心本具有善惡之性,隨著因緣而有種種差別。中國有一部三字經,是每位初入學之孩童的必修科。此書一開始就說:「人之初,性本善」。「善」,即佛性。但是「性相近,習相遠」,心本來與佛相近,但是,無始來染諸惡習,便和佛性逐漸遠離,不識本來面目,故有善性與惡性之分。/?dVj1e+l7P(Kj-@b
?-j%pK m"Lk
善性與惡性是怎樣表現出來?
_oYNhi%q,o2M!AI
「如是性」:在這裡有一個比喻,就好像竹子和木頭。竹子和木頭裡邊都有火性,可是這個火性,若擱置不用,便永遠不會生出火來,必須要假借一種緣,它才會生出火來。例如:以前在中國,一般人都是茹毛飲血,那個時候還沒有發現火,所以一切東西都是生吃。等到燧人氏鑽木取火後,才開始用火把東西煮熟了吃。自此以後,人們才懂得用竹子或木頭,引出火性來。&xQ&n ?&H|!~iP+MN
這也就好像我們所造的善惡業,必須借著這個「性」顯出來。這種性,若是為善而發,就叫智慧光、若是為惡而發無明火,就變成毒火。這種毒火,能成就一種妄緣。而我們這個「性」,則好像竹子和木頭的道理一樣,本性是空的。裡面雖有善有惡,但要借著一種因緣方能顯示出。在楞嚴經上講四大——地水火風,描述火大的時候,說「火大無性,寄於諸緣」。這個火性它沒有我,得要因緣和合,才生出這種火,這是「如是性」的道理。M&L0Wi7XUs+b
(三)「如是體」:這個體就是我們人的身體,也是一切的形體。這個體有三種分析:第一種,就是凡夫和聖人本來平等,本來的那個體,沒有凡也沒有聖,是一樣的,這叫「以理為體」。這個體是本有的佛性,又叫理,道理的理。第二種,若是有人從凡夫修成道業,這叫無漏體,所謂證果的聖人。第三種,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五蘊幻軀,即五陰——色受想行識,四大——地水火風四大假和合而成的這個身體,是有漏體。
3{$CZ'd7xd2lYn
(四)「如是力」:這個力就是出力。以前我對你們講過,我有個出家師兄弟,他本來學過講經說法的道理。他常常講經,尤其是歡喜講八識的道理,即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和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中國人過年時喜歡寫春聯,用紅紙寫上字貼在牆上,認為吉祥,意思也就是能避邪,在廟上也有這種風氣。某年過年,我就寫了幾個字,這幾個字就是:「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我這個師兄弟,他看了大概很喜歡這幾個字,於是就不停的念:「智慧如海,智慧如海...」我看他念了不知多少次,乃開他的玩笑,故說:「我看你是業力如海!」哦!他一聽就大發脾氣,破口大罵:「你憑什麼說我業力如海?」我乃微笑著對他說:「我保證你歡喜。業力有善有惡,我說你善業如海,你認為怎樣?」啊!這一回他沒有話說了,即刻轉怒為喜。你看,人就是那麼奇怪,只是一字之差,他就會大發脾氣。你把這「業」字譯為善業,他的脾氣又不知跑到什麼地方去了,你說妙不妙?所以這個「力」,就是業力。業它也是一個體,在業體上的一種力量。十法界裡所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森羅萬象,無不從眾生的業力所示現。一切眾生的身份,這叫正報。一切森羅萬象,這叫依報。依正二報,皆是從業力生出來,故云「如是力」。1q9Yx r8bQ6mq
*Nq9KC7Zg
(五)「如是作」:這個作就是造作,造作一切業,善惡不等。種善的因就結善果,種惡的因就結惡果。這個「造」,就是看你造什麼?所以說「善惡兩條路,修的修,造的造。」修善者,就有福德;造惡者,就招禍殃。
(六)「如是因」:這個因是指我們眾生的心,這個心又叫心地。就像一塊土地,任你種善或惡的種子,將來就結果。一切唯心造,善惡報應都是由你心裡所造成。這個因就是個種子,種在你的心地裡,而善惡亦隨這個因而顯現。
(七)「如是緣」:這個緣,有兩種因素合成。一則時,一則事。緣本身沒有善惡之分,但凡事必須遇著一種緣,結合而成,才會現出一種相貌。譬如一樣很乾燥的物品,若遇到火,一燃就著火了,火就是助緣。又好像冰,若遇著太陽就溶得快,若遇著寒冷,就凍結得愈堅固,這都是不同的助緣。又好像把種子種到地裡,必須藉著陽光、泥土、水份等種種助緣,這樣種子才會發芽長大。因此,由外緣和合而成叫「因緣」。
(B jYu9s6w1X
(八)「如是果」:某種行為的開始,叫做「因」,等到事情已經做完了,就是「果」。果也是根據善惡而言,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所以又叫「攬因成果」。攬就是把著這個因,然後成一種果。a(ao B&V] |H_
(九)「如是報」:報,即果報。你做什麼,就要受什麼果報。那麼,這個「果」和「報」有什麼分別呢?在「果」的份上,還未受報,只是事情已長成而得到其果。等到受報時,把那個果也破壞了,而受報應。譬如,你種了惡因,正在結果的時候,還未正式受報。等到這個果的階段也過去了,然後才受報應。又再解釋深一層,譬如:你造種種惡業而招墮地獄的果,可是地獄裡又分很多種不同的刑罰。假如你應受油鍋地獄的報應,那麼,在你還未到油鍋地獄裡去,那是果。一旦下了油鍋,那就是受報。%dsgW]/h
D.F"Y JC.N.f
假如覺悟這種因緣果報的道理,是絲毫不爽的,而勇猛修出離道,則有機會證四聖果,即阿羅漢的四種果位。否則總是在六凡的境界裡輪迴生死。2tQ7LVwX#D+J
c0P.w7\"{w/Tx(L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這是十如是最後的一個如是。這十如是,皆有迷、悟二條途徑。無論是迷是覺,從那一條路開始走(本),到最終點(末)的時候,在因果上論之,都是平等不二,究竟平等的。在每一個法界裡,皆有十如是。譬如,在佛法界裡有這十如是,在地獄法界裡也有這十如是。可是,佛的境界與地獄的境界,卻大不相同。在十法界內,每一界有十如是,合起來就成一百如是。在這一百個裡面,每個又有十如是,成為一千,這道理叫「百界千如」。而這百界千如,則包括了十法界裡所有的種種事相情形。這是對十如是一個非常淺陋的解法,欲更深一步瞭解,必須要費一番功夫來研究佛法,便會更明白這個道理。
[color=teal]爾時世尊,欲重宣揚他所說的義理,乃將長行的意義用重頌再說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