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淺釋─化城喻品第七
[font=tahoma, ����][size=12px][align=center][size=12px]妙法蓮華經淺釋 宣化上人主講[/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2px]化城喻品第七[/size][/align]$P l.I ^e[x
[font=tahoma, ����][size=18px][p=30, 2, left]卷三 化城喻品第七[/p][p=30, 2, left]「化」是從幻化而來並不是實有的。它從佛徹底覺悟的精神顯現出來。什麼意思呢?就是要二乘人發大心,遠離現證一切相,佛現出微妙不可思議的境界。其實,佛所說的「化城」本來是不存在的,如今卻能化現出來,故此品名為「化城喻品」。[/p][p=30, 2, left]首先,我們應該要了解此座化城本來是一物也無。它是一個虛妄不實的,故名為化城,是佛所變化出來的。佛示現這個方便法門來救度眾生,故此說二乘人的方便法門,都不是真實。大乘一實法門才是究竟的目的地。[/p][p=30, 2, left]有人問:「如果一切都不真實,那麼它的好處何在呢?」如果你不了解什麼是不真實,你也無法找到真實的。此座化城即為彼所現。此化城是比喻二乘的法門:聲聞乘及緣覺乘之法。因為此二乘法都是佛方便引導之法,所以說,此化城是為二乘人說的有餘涅槃不究竟的。涅槃是不生不滅的意思。[/p][p=30, 2, left]佛用方便智慧表示出二乘的法。為什麼?譬如:我們唸書必須要從小學到中學,中學到大學。二乘人就橡小學的程度,菩薩乘屬於中學的程度,佛乘就到了最高的程度,也就是大學。實非大學可比。佛法本來是沒有什麼高下的,但佛用方便法門來接引一切眾生,就像小兒童,先要讓他在小學唸書,吸收小學的知識。[/p][p=30, 2, left]在佛法中,最主要的觀點和目標,就是視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是,假使佛起初就對我們說這個法,眾生必定有畏難怕苦不願信受,心生恐懼不前,故佛示現權巧方便法門來教化誘導眾生。[/p][p=30, 2, left]有四種方法來解釋佛說此一品的意思:(一)根據因緣。(二)根據所需的教法。(三)根據眾生的根性。(四)根據觀察一切眾生的心行。[/p][p=30, 2, left](一)根據因緣:眾生在修行的道路上停留,不願往前進步,住空法中以為到達究竟之處,這就是小乘人存有的一個觀念,把他們所得到的有餘涅槃當作最高無上的境界,故佛開權顯實,破其執著,令彼深入佛的大智慧藏,了悟真實法是沒有體性。因為二乘人在修道上不再前進半途而廢,故佛用方便法門,以「化城」為二乘人的「暫歇城」,免其墮落惡道,故暫示現「化城」的存在。[/p][p=30, 2, left](二)根據所需的教法:二乘人把小乘的教法當作最圓滿的教法,把有餘涅槃當作究竟不生不滅的無餘涅槃,故他們只願自求解脫而不願度脫眾生,佛視此輩人為佛教的焦芽敗種來呵責二乘,不像菩薩能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菩薩深怕一切六道眾生墮落惡趣,頭頭救拔群生,脫離苦海,菩薩有慈悲平等、倒駕慈航的無畏精神,發願「度盡一切眾生,方證菩提」,而佛願二乘人也能迴小向大,發大菩提心,學菩薩法。故必須為他們說出大乘的教法。[/p][p=30, 2, left](三)根據眾生的根性:佛是一位大慈大悲的世尊,當佛成道後,三七日內為大乘菩薩說華嚴經。這時二乘人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可見二乘人的根性比較淺劣。但是佛不願捨去不救度每一個眾生,故為二乘人說四聖諦法及十二因緣法等,讓他們都要精進修行,增長善根,超凡入聖,最後才顯示開導給他們真實的一乘教法。[/p][p=30, 2, left](四)根據觀察一切眾生的心行:佛觀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惟有開權顯實,佛說這部法華經,來破除眾生的執著和自私自利的心,不使障礙他們成佛的機會和佛性。[/p][p=30, 2, left][b]
[/b] [/p][p=30, 2, left][b][color=teal]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城。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color][/b][/p][p=30, 2, left]
[/p][p=30, 2, left]釋迦牟尼佛告訴諸比丘眾,在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這時有一尊佛,名大通智勝如來,他有很廣大的神通和大智慧,具足佛的十名號稱之德,即是如來(如如不動,寂照常明,表體性德)、應供(所應作者,皆已辦之,表慈悲願德)、正遍知(理智無礙,圓融周徹,具足正知正見。無不遍知,表理智德)、明行足(明即得無上善果菩提,行足、戒慧滿足,表修因剋果德)(亦名表神通德)、善逝、世間解(入無餘涅槃。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事,表斷證智德)、無上士(一切眾中,佛為無上,表住位德)、調御丈夫(以柔軟語、苦切語,使人入善道,表教主德)、天人師(如日遍照,無不蒙益,人天導師,表普利德)、佛(三覺究竟圓滿,表覺果德)、世尊(萬德具、福智圓,為世出世間所尊,表圓滿德)。[/p][p=30, 2, left]大通智勝佛有一個國土,名好城,因為他國土裡的人民都很善良,此劫名為大相。諸比丘!這位佛已在過去世,不可說久遠劫中,進入了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有多久的時間呢?以下佛就說出一個比喻。[/p][p=30, 2, lef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