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淺釋─見寶塔品第十一
[font=tahoma, ����][size=12px][align=center][size=12px][size=4]妙法蓮華經淺釋 宣化上人主講[/size][/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2px][size=4]見寶塔品第十一[/size][/size][/align]
[table=97%]
[tr][td=1,1,140][/td][td][/td][td=1,1,160][/td][/tr]
[/table][font=tahoma, ����][size=18px] 卷四 見寶塔品第十一[p=30, 2, left]8aJ1P}&D
[/p][p=30, 2, left]第十一品,叫見寶塔品。[/p][p=30, 2, left]見是看見,所見的寶塔,一般人是用眼見。其實我們所見,不單單用眼睛看見,還要用心去看;不僅僅心能看見,本性也能看見,因為多寶如來也在眾生的本性裡邊。現是現本性的如來,見則是見本性的如來,也都是見寶塔。[/p][p=30, 2, left]心見和性見的道理,有人會不相信。因為一般人,只知用眼見,而不知眼睛根本不能見。如果眼睛能見,為什麼人死之後,眼睛仍在,為何不見呢?由此可證,不是眼見,而是性見。有人說:「現在科學發達,可以把眼睛移植到另外一個人的眼中,還可以看見一切的東西。」那不是眼見,而是見性的見。因為眼睛有見性,所以能見。若是沒有見性,它就不會見。那麼這個見性是什麼樣子?你是看不見的。[/p][p=30, 2, left]在楞嚴經上說:「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見也要離開這個見,為什麼你看不見呢?因為見是沒有的嘛!若按照這個道理來講,你看見的東西,也是不存在的。有人說:「這個道理,我不相信。」就因為你不相信,所以不懂法華經的道理。法華經是破你的一切執著,你所見物質的見,是從八識的相分所現出來,其實也是假的,看不見的那個才是真的。那個是什麼?就是你的自性,圓陀陀,光灼灼,圓融無礙。若能把假的放下,真的就知道了。總之,你看不見的,那才是真見;你能看見的,那是八識的相分,不是見分。這個道理,越研究越妙,今天所講的見,到此為止。在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p][p=30, 2, left]寶是七寶:就是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1、金的性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代表堅固的智慧。2、銀的色是潔白,代表清淨的行門。3、琉璃是瑩澈的透明體,表示明瞭的智慧。4、硨磲有轉動的相,表示委屈心,修道人要有能忍能讓的心。5、瑪瑙是雜色,在裡邊有紅色、黃色、白色,因有許多顏色,表示萬行的智慧,所謂「萬德莊嚴」。6、真珠是圓明,表示圓融無礙的智慧。7、玫瑰是玉石,有溫潤性,代表溫潤的智慧。用這七寶來建塔,故稱為寶塔。[/p][p=30, 2, left]塔是方墳,供養佛和祖師真身之處,也就是佛舍利所在處。塔有四方型、六方型、八方型和圓型。有的是磚造,有的是石造,有的是木造。塔最高有十三層,最低有二層;八層以上為佛塔,七層為菩薩塔,六層為辟支佛塔,五層為四果羅漢塔,四層為三果羅漢塔,三層為二果羅漢塔,二層為初果羅漢塔。總之,凡是有可紀念性的地方,後人皆建立塔,表示尊敬不忘之意。[/p][p=30, 2, left]好像釋迦牟尼佛1、出生處,在迦毗羅衛城外,龍彌爾園立塔。2、成道處,在摩迦陀國南尼連河畔立塔。3、轉法處,在迦尸國波羅奈城外鹿園立塔。4、現神通處,在舍衛城之東南祇陀園立塔。5、從天降處,在桑伽尸國曲女城立塔。6、化度分別僧處,在王舍城立塔。7、思念壽量處,在毘耶離城立塔。8、入涅槃處,在拘尸那城立塔。今皆成為佛教徒朝拜之聖地。[/p][p=30, 2, left]品是品類。聚類相同義理為一段。妙法蓮華經有七卷,分為二十八品。每一品成為一個題目,內容和題目大致相同,有提綱挈領作用。以上是見寶塔品大概的意思。[/p][p=30, 2, left]這座寶塔,是多寶如來入滅之後,一切眾生所造的。多寶如來在未成佛之前,曾經發願:「我在未來的世界,凡是有佛出世,將要說妙法蓮華經的時候,我的寶塔,從地湧出,現在其前,住在虛空,令大眾皆能看見,證明說法華經的境界是不可思議。」所以可以知道寶塔現出是有徵信的作用。[/p][p=30, 2, left]因此,釋迦牟尼佛將要說妙法蓮華經時,多寶如來乘他的願力,出現於虛空中。由此觀之,法華經是多麼的重要。佛在一生中先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最後說妙法蓮華經。可是說華嚴經時,小乘人不能接受。慈悲的佛陀,改說阿含經,次說方等經,再說般若經。弟子們迴小向大,機緣成熟,才開權顯實,說這部法華經。[/p][p=30, 2, left]一九六八年夏天,我們成立暑假講習班,首先開講楞嚴經。去年暑假講習班,講普賢行願品、六祖壇經、金剛經等。今年講妙法蓮華經,現在講到見寶塔品。大家在佛教講堂(金山聖寺的前身),共同研究佛法,此非小因緣,可以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不過,在你未獲得宿命通以前,不曉得這種因緣。未證得天眼通以前,看不到這種境界。但是,你們在這裡能聽到見寶塔品,乃是不可思儀的境界現前。[/p][p=30, 2, left]
[/p][p=30, 2, left][b][color=teal]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涌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五千欄循。龕室干萬。無數幢旛以為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color][/b][/p][p=30, 2, left]
[/p][p=30, 2, left]說完法師品的時候,在釋迦牟尼佛的面前,有七寶塔現出。這座寶塔高五百由旬,寬二百五十由旬(由旬是印度計算里數的單位,大由旬有八十里,中由旬有六十里,小由旬有四十里)。這座七寶塔從地下湧出,慢慢上升,最後停住在虛空。在寶塔之上,有種種無價寶物裝飾著,在寶塔的四周,有五千欄楯,千萬個龕室,及無數幢旛嚴飾著。又垂掛寶瓔珞,又懸掛寶金鈴,有萬億種那樣多。在寶塔的四面,放出多摩羅跋(性無垢)栴檀香味。這種香氣,充遍大千世界。[/p][p=30, 2, left]五百由旬,表示眾生在五道輪迴中受苦。現在把五道輪迴停止,令眾生離苦得樂。二百五十由旬,代表二百五十條戒。修行人,必須照戒律修行,才能成就道業。行住坐臥四大威儀,各有二百五十條戒,合為一千。再加過去一千,現在一千,未來一千,合成為三千。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p][p=30, 2, left]用種種寶物嚴飾,表示種種行門,莊嚴道業。五千欄楯,龕室千萬,表示萬善的一種功德。無數幢旛,表示定慧。幢表示定,旛表示慧。定就是靜,慧就是動。定慧均等,智慧現前,這是一種表法而已。[/p][p=30, 2, left]瓔珞是用七寶所成的裝飾品,掛在胸前,表示莊嚴。講到瓔珞想起一個公案:佛住世的時候,王舍城的國王,名叫頻婆娑羅王,他是佛的皈依弟子,也是大護法。他的兒子,名叫阿闍世王,受提婆達多(佛之堂兄,阿難尊者之胞兄)教唆,將父王囚在七重門之禁室,禁止任何人去探望老王,只有他母親例外。為什麼發生這種政變呢?因為提婆達多想做新佛,對外宣傳釋迦牟尼佛是舊佛。他既想在佛教中起革命,如果無人援助,則不會成功。所以聯合阿闍世王,鼓吹做國王的好處,勸阿闍世王弒其父,奪其位,口號是「新王新佛共治天下」。這種壞主意,使得阿闍世王心動,欲做新王,必須廢除老王。於是採取行動,奪父王的權利,自立為新王。二人狼狽為奸,處處找釋迦牟尼佛的麻煩。[/p][p=30, 2, left]其母后(韋提希夫人)每次見老王時,利用瓔珞(中間空心)盛著葡萄漿,供給老王飲用,老王始能保住性命。二人在地牢中感嘆地說:「為何生了這種忤逆的兒子,莫非前生的業障?佛有神通,可以來救我們吧!」乃向靈山方向祈禱:「世尊!請您大發慈悲救我們出苦海吧!」這時,目犍連尊者和阿難尊者,從虛空而至。佛身放紫金色光,坐在百寶蓮華中,為他們說十六觀經。[/p][p=30, 2, left]寶鈴乃是驚鳥之用,所以塔廟的角處,皆掛著各式各樣的寶鈴。風吹鈴響的音聲,可以驚嚇雀鳥飛離此處。如有人發心,供養寶鈴懸掛塔角,來生的聲音,必定洪亮,所謂「聲如洪鐘」,就有這種殊妙的感應。[/p][p=30, 2, left][Ta8]m(f']
[/p][p=30, 2, left][b][color=teal]其諸旛蓋。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color][/b][/p][p=30, 2, left];l w!yw5Z
[/p][p=30, 2, left]所有一切的寶旛和寶蓋,都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達四天王宮。四天王是欲界六天第一層天,位在須彌山的半山腰,在四方各有一天王鎮守。東方是持國天王,南方是增長天王,西方是廣目天王,北方是多聞天王。每位天王有八員大將,鎮守忉利天的四方,防禦阿修羅兵的侵略。韋陀菩薩是三十二員大將之一。[/p][p=30, 2, left]三十三天(忉利天)降曼陀羅(白色)華,供養寶塔。三十三天在須彌山的山峰,因為四方各有八天,再加上中央的一天,共計三十三天,這是地居天,在各天有一位天主管理,中央的天主為天帝釋。在道教稱他為玉皇大帝,外道稱他為天主,在佛教則稱他為釋提桓因。[/p][p=30, 2, left]今天(一九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將三十三天的天主來歷向大家說一說,令大家明白天主的真象。[/p][p=30, 2, left]外道認為天主是最高無上的主宰,實除上天主是佛教的護法。在佛堂中天主沒有坐著的資格,只能站著,甚至要站在門外。為什麼?因為他是護法者的緣故。[/p][p=30, 2, left]在無量劫以前,有三十三個女人,共同發心修建廟宇及佛像。其中有位領袖,她領導其他三十二個女人行善。這位領袖,原來是個貧窮女人,可是有慈善心。有一天,經過古寺,發現佛像由於風吹雨淋的緣故,佛像的貼金已脫落,又見佛堂的屋頂,年久失修,瓦片破碎零亂。她乃發心重建,但是木身是窮人,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到處化緣。蒼天不負苦心人,她的虔誠之心,感動三十二個女人,願意隨喜功德,完成她的願心。於是大家一條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所謂「有志者事竟成」,不久,將破敗的佛殿、脫金的佛像,煥然一新,金碧輝煌。功德圓滿之後,人生無常,這三十三位女人,相繼無疾而終。便升忉利天做三十三天的天主。因為修廟的功德,而獲得這種果報。[/p][p=30, 2, left]記得在哈爾濱建三緣寺的時候,我到施主家化緣。一進門便說:「我現在到你家裡來,你們應該生歡喜心,我是來送福德,你們應把握機會種福德。現在三緣寺籌建大雄寶殿,如果布施金錢,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你們不要錯過種福德的機會。」我是不會說話的人,可是我這樣一講,那些人都發心樂捐。有的說:「我存了十年的錢,統統捐出修廟。」有的說:「我把心愛的首飾獻出修廟。」如是集沙成塔,化得很多錢,這是我化緣的經過。[/p][p=30, 2, left]
[/p][p=30, 2, left][b][color=teal]餘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眾。以一切華香瓔珞。旛蓋伎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歎。[/color][/b][/p][p=30, 2, left]
[/p][p=30, 2, left]其餘一切天龍八部,以及人非人等等,有千億那樣之多。他們皆用一切的妙華、妙香、瓔珞、寶旛、寶蓋及種種伎樂,來供養寶塔,並且恭敬、尊重、讚歎寶塔。[/p][p=30, 2, left]現在將天龍八部大概解釋一下。天和龍屬於善心所。其餘六部屬於惡心所,但因為受佛的感化都變成護法善神。凡是講經說法的地方,他們都來護持道場。[/p][p=30, 2, left]1、天:就是欲界四王天,他們不但鎮守天宮,而且保護人間。韋陀菩薩就是四王天三十二員大將之一。他受佛之託,護持修道人的安全,使魔不能擾亂修道人的身心。[/p][p=30, 2, left]2、龍:牠有神通,變化莫測。在往昔修道的時候,因為乘急戒緩,故墮為畜生,可是有神通。換言之,牠修大乘法,勇猛精進,所以有神通。可是不守戒律,因此墮為龍身。[/p][p=30, 2, left]3、夜叉:譯為捷疾鬼。有三種夜叉:一為地行夜叉、二為空行夜叉、三為飛行夜叉。有的夜叉吸人氣、喝人血,或吃人精,到處作祟,令人不安寧。[/p][p=30, 2, left]4、乾闥婆:譯為香神。以香為食,身放香氣,是玉帝的樂神。玉帝想要聽音樂時,燃起沉水栴檀香,他們嗅香而至玉帝的善法堂,演奏歌曲,令玉帝歡喜。[/p][p=30, 2, left]5、阿修羅:譯為無端正。男性阿修羅的五官不端正,可是女性阿修羅的相貌非常美麗(玉帝便娶阿修羅王的女兒為妻)。又譯為無酒。他們在天上有天福無天權,因為無酒可喝,常發動戰爭,想奪取天主之位。[/p][p=30, 2, left]6、迦樓羅:譯為金翅鳥。其翅膀展開有三百六十由旬,可以將海水搧成海溝,把應死的龍吞進腹中,一次吞很多的龍。[/p][p=30, 2, left]龍王眼見龍族到了絕種的邊緣,一籌莫展,心想只有佛才有辦法,拯救龍子龍孫,於是來到佛所,請佛幫忙。佛送牠一件袈裟,拆開為線,掛在龍角上。這樣,龍的性命得到安全保障,再不受金翅鳥的威脅。[/p][p=30, 2, left]金翅鳥吃不著龍,餓得發慌,也來到佛所,對佛說:「世尊!我們以龍為食,現在您說怎麼辦?沒有龍吃,那就要餓死了!」佛說:「你們不會餓死的,我令弟子在吃飯時,送給你們一份食物。」從此之後,僧人在吃飯前,一定送七粒米飯供養大鵬金翅鳥。[/p][p=30, 2, left]7、緊那羅:譯為疑神。因為似人,但頭有一角,令見者生疑。善於音樂,也是玉帝的樂神,專奏莊嚴法樂,玉帝舉行宴會或法會時,他們腋下流汗,直升天上,表演莊嚴的歌曲及舞蹈,令欣賞者生念佛念法念僧的心。[/p][p=30, 2, left]8、摩侯羅伽:譯為大腹行,即是大蟒蛇。牠有瞋恨心,常噴毒氣害人。人若有瞋恨心,死後為蟒。梁武帝之妃郗氏,生前嫉妒比她美麗的女人,在三十二歲死了,轉為大蟒蛇。梁武帝遂請寶誌禪師等寫了一部梁皇寶懺,超度牠離蟒身得升天上。[/p][p=30, 2, left]
[/p][p=30, 2, left][b][color=teal]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color][/b][/p][p=30, 2, left]
[/p][p=30, 2, left]天龍八部供養之後,在這時候,住在空中的寶塔,發出很大的音聲,讚歎地說:「好得很!好得很!釋迦牟尼世尊能以最平等的大智慧,來教化菩薩的法。十方諸佛來護念你,以妙法蓮筆經為大眾講說。就是這樣!就是這樣!釋迦牟尼世尊所說的法,都是真實不虛的妙法。」佛說此經時,多寶如來特意前來作證,令大眾相信,而不生懷疑心。[/p][p=30, 2, left]釋迦譯為能仁,牟尼譯為寂默。世尊是世出世之尊。能仁就是慈悲度眾生,寂默就是清淨修成德。能仁是動,寂默是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不礙靜,靜不礙動,叫做不二法門。[/p][p=30, 2, left]釋迦牟尼佛雖然在靜中,可是還在教化眾生。雖然普化眾生,可是還在靜定中,這種境界妙不可言。玆舉出淺顯的譬喻來說明。就是說睡覺的時候和醒著的時候是一樣,醒著的時候和睡覺的時候也是一樣。就是這個道理,各位明白了吧![/p][p=30, 2, left]各位若是覺得醒著就是睡覺的話,那麼,就是不睡覺,也不要緊。因為你睡覺不覺得是醒著,所以要睡覺。這個譬喻的醒,就是覺,睡就是迷。在睡的時候,絕對不會知道醒時所做的事情。也不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所做的事情。有人說:「我在夢中所見的境界,第二天果然實現。」這是靈感,並非真知道,也許是佛菩薩幫助你,給你一個預兆。[/p][p=30, 2, left]昨天所做的事情,明天所有的事情,在夢中都不知道,何況知道前生和來生的事情呢?大家不要因為沒有見著,便否認三世因果的存在。[/p][p=30, 2, 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