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後炮」基本上是一種「後知後覺」的行為表現,只要不私心自用,不流於無的放矢,應該是可以被包容與接受的,因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假如能夠摒除私欲,沒有預設立場與成見,有時候放放馬後炮,未嚐無補於事。總而言之,放「馬後炮」也是一門頗為高深的學問,值得我們來研究研究。
一般來說,對於馬後炮,都認為是一種事後孔明,吹毛求疵,酸葡萄作用,故意找碴扯後腿的動作。被點名批評的人,心裡往往會十分不舒服,甚至會惱羞成怒,而惡言相向,這是馬後炮的後遺症。
之所以會被放馬後炮,一定是事出有因,是否行為當事人不能洞察機先,無法掌控全局;沒有注意到重要的關鍵問題,甚至溝通聯絡的管道都沒做好,就草率行事,做出來的結果,當然令人大失所望,難免會聽到砲聲隆隆。譬如前一陣子的一句「洪福齊天」與「笨蛋」的脫口秀,也許言者無心,但聽者有意,你說能不被修理嗎?再說北宜高速公路的開挖工程一再延宕受阻,通車時間一再跳票,像這樣的辦事方法,人家當然會檢討,要放放馬後炮囉!
俗話常說「人在公門好修行」。為政者一個善念,可以造福億萬百姓;一個惡念,也許變成苛政陷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當官的人,總要兢兢業業,謹言慎行。現在的政府官員也都學聰明了。他們常會利用媒體來放話,把一些有爭議性的決策,事先透露一點消息給媒體,以便隔空觀虎鬥,他好上下其手,從中做選擇。如上個星期透露出來的「國防捐」,本身就是一個爭議性很大,而且窒礙難行的空想;既然有立法委員提出質詢,國防部也不得不賣帳,對他的上級長官也必需一個交待。因此消息一放出來,果然譁聲四起,砲聲猛烈,那麼相關的人員就可以在「民意」的高度壓力下找到應有的下台階。
這就是放氣球,以試探風向的政治藝術,所以我說放馬後炮有時候是當頭棒喝,如醍醐灌頂,雙方可以如魚游水,各得其利。
在這裡我也想放放馬後炮,沒什麼作用,只是提供給大家一個思考方向而已。
宜蘭縣今年童玩節活動已在冬山河親水公園熱烈展開了,許多宣傳資料上都出現「普天童慶」的文字訴求。也許這是一個被認為很有創意的「構思」,但是活動是縣政府辦的,文宣資料當然是具有官方文書的代表性;假如加個引號以「普天『童』慶」秀出,才能顯現這是套用的,本沒有這樣的成語,但用點巧施,不是更見童真嗎?
古人下筆寫文章,講究的是語出必有典故,必有所本,否則就是「杜撰」,而現代人則講究DIY,一切要創新,要有創意,否則就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了。然而請看看這樣的新聞報導,一說到學生的國文程度,老師都搖頭嘆息,但政策卻要廢考作文,那學生的表現不是更「e」塌糊塗了嗎?
我想會放馬後炮的原因:大概有六種:(1)見解不同(2)立場不同(3)既得利益不均(4)主觀成見(5)無的放矢(6)故意找碴。
面對馬後炮;星雲大師教我們兩種法寶來面對:
(一)
靜下來聆聽對方的音聲,是「溝通」的秘方;
動起來幫助對方的需要,是「談利」的籌碼。
(二)
在委屈中學習經驗,在困難中接受挑戰;
在失敗中累積智慧,在挫折中鍛鍊意志。
被放馬後炮的人,通常有兩極反應。
(一)
有為者:雖泰山崩於前,仍「氣」定神閒,面不改色。
(二)
無能者:一遇小事臨身,就「氣」急敗壞,驚慌失措。
馬後炮不是人人可放,人微言輕,放馬後炮,等於狗吠火車,無濟於事。必定要抓住對方要害,重重一擊,才能炮無虛發,發揮實戰功能,贏得戰果。否則多談無益,不如不談。
我們都知道,「上樑不正,下樑歪」。大至國家領導人,下至販夫走卒,走錯了一步棋,就會全盤皆輸,而成眾矢之的。於是「後知後覺」的「馬後炮」必定接踵而至,會被打得體無完膚,頭破血流;一定要有人當炮灰,才能平息眾怒。遠者如曹操割髮代首,孔明自貶其職,近者如松下幸之助、游錫堃等以身作則,嚴以自律,才是抵擋馬後炮的最佳防禦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