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間【價值】篇的感想

 

  

        

  價值無輕重、無大小,只要合適,腐朽也能化為神奇。所謂「别人口中的肥肉,也許是對您的砒霜。」又如法國大革命的名言:「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可見任何事物,它的價值在那裡?只有因人、因事、因地、因物而做出不同的判斷。

  養蘭花的朋友,對於他心愛的蘭花,不但給予很好聽、很有創意的命名,而且對於養蘭的房間,更是講究到極點,不但有空調設備,還有濕度調節器,自動灑水裝置等等。不但要施肥,還要噴藥、換水草、換不同的花器,可以說呵護得無微不至,甚至於比照顧小孩還要細心。為什麼?因為他視蘭花為珍寶,一盆蘭花動輒幾十萬、幾百萬,對養蘭花的朋友來說,那是他最有價值的投資,也是最有價值的財產。

  但是,如果把一盆名蘭送給我,那就糟蹋了,不出三天,保證會送它到極樂世界。雖然一盆價值連城的名蘭,對我來說,我實在感覺不出來它的價值在那裡?因為我不懂花性,不會去珍惜它,所以我認為沒有價值。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意思是說過去的事情,應該謹記在心裡,對於現在或將來,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著名的泰緬鐵道旁就立了一個碑,上面寫著:「原諒,但是不可忘記」,這是對於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事侵略後的追省。做為一個中國人,更應該時時刻刻記得這個血的教訓,做惕勵和圖強的砥石。

  讓不愉快的往事付諸東流是一種美德,但是淡化而不遺忘更為重要。對於過去的失敗,不把它當做教訓的人,以後還會犯同樣的錯誤。所以,我們應該將過去失敗的經驗,謹記在心,才能開創更進步的未來。

如何美化人生《星雲法語》

  我們常說要美化家庭、美化環境、美化社會,要美化這個、美化那個,其實最要緊的是美化自己,美化每一個人的心;美化我們的人生。

  如何美化人生呢?

  第一,美化語言─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我們每天所說的話,如何讓人感到簡潔明瞭,讓人生起歡喜心。尤其要發人深省,增加人的道德,增加人的知識,這就是語言的美化。有的人口中儘說些不好聽的話,甚至說髒話罵人,這就像廁所、糞桶一樣,污穢、骯髒不堪。因此,美化了口舌,語言就能清淨,所以語言的美化很重要。

  第二,美化面容─有首偈語說:「面上無瞋是供養」,我們給人一個笑容,這也是一種布施。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廣受信徒的尊敬供養?這是因為他能慈眼視眾生,他能給人歡喜。世間最美的的就是笑容,我們都希望看到別人給我們笑容,同樣的,我們也要多給別人笑容,所以要時時以微笑來美化面容。

  第三,美化行為─現在社會上流行進修美姿、美儀等課程。這是為了培養自己走路,乃至行儀舉止的優美姿勢,就像演藝人員,他們在舞臺上的各種動作也都要講究美感。除肢體動作的美感以外,更要美化自己的行為,所謂美化行為就是不亂殺生,不竊盜,不邪淫,這就是美化行為。

  第四,美化心理─高雄縣縣長余陳月瑛曾經推動「心靈淨化運動」,就是要美化心靈,要點亮我們心靈的燈光,清除我們心靈的污垢,建設我們心靈的真、善、美淨土。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心理能夠淨化,世界自然就能美化,呈現一片清淨、祥和的氣氛。可見得生命固然重要,美好又更有價值。

 

無常的價值

 

  在一般人生的思想觀念裡,大都不喜歡無常。總覺得人生無常,令人恐懼;人情無常,令人悲傷;世界無常,成住壞空;一切無常,虛假如幻。所以一談到無常,往往認為是消極的、悲觀的,沒有意義的。但從另一層面來看,無常實際上是蘊含著積極奮發的思想。所以,對於無常的價值,我們應該有如下的幾點看法:

  第一,帶來希望的人生─無常的定義是:好的會變壞,壞的會變好。所以它帶給我們無窮的希望,它讓我們懂得珍惜美好的,改善不好的。譬如現在我貧窮,沒有關係,貧窮是無常的,我可以努力,總有一天我會成功的!一旦我有錢了,我也知道要好好惜福,因為我知道無常,如果不好好愛惜,千萬金錢也會隨流水而去。在情感上,你愛我,我會珍惜,你對我不好,沒關係,我來改善不好的前因,未來我們就有希望結成善緣。

  第二,具有自由的精神─無常的另一個定義是:凡事都不是命定的,因此,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的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可以從改變處世的方法等種種改變上來扭轉原有的命運,這種改變,是我能,你能,大家都能的。因為無常是人人平等的,無論你是國王大臣,還是販夫走卒,無常一樣跟你在一起。所以大家都可好可壞,可壞可好,這是很平等的。

  第三,否定神權的控制─人活著,最苦惱的就是對自己的未來茫然無知,因此很容易被神權控制,很容易把自己的未來交給神權去主宰。但是如果明白無常的道理,就會肯定自己的未來,就能脫離神權思想的控制,而做自己因緣的主人。

  第四,破除定命的論調─剛才說過,凡事都不是命定的,命運是操縱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只要我們心好,只要我們不侵犯別人,而又能廣結善緣,無常亦能使乖舛的命運轉好。

星雲說偈:

  向前三步想一想 退後三步思一思

瞋心起時要思量 熄下怒火最吉祥

  佛經中有言道:四句偈勝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功德。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一書中是這麼說的:「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但要注意的是,探察敵情時不要作主觀、片面的判斷,這樣的情報才有價值。

  中日八年抗戰之初,日本宣稱要三個月亡華,實在是低估了國軍的實力和中國人的毅力,所以這場仗才會打得這麼辛苦。

  這句話的運用不限於戰爭,譬如要做什麼事之前,都儘可能先做調查,完備的資料有助於判斷,但資料是死的,唯持有者能充分活用才會發揮其價值。而且,現代人常常只熱中「知彼」,忘了「知己」也是致勝要訣之一。

奇貨可居

  秦始皇尚未統一全國時,他的身旁有一位賣弄權勢的宰相,叫做呂不韋。呂不韋原來是一名商人,經常到趙都邯鄲去,認識了秦國的王儲子楚,子楚為妾所生,所以受到冷淡的待遇,被派去當人質,生活很不快樂。呂不韋知道子楚的境遇之後,卻高興地說:「奇貨可居。」然後,他花費了全部的財產,極力擁戴子楚繼任秦王,最後終於成功。子楚的孩子正是後來統一中國的秦始皇。

  「奇貨」就是珍奇的物品,「奇貨可居」是好不容易發現的貴重物品,要好好珍藏運用。

  要特別注意的是,必須具備發現「奇貨」的獨到眼光,否則徒有「奇貨」,一樣視而不見,如此豈不永遠珠玉埋泥而不自知?而現今從商的人,對於「奇貨」的發掘,更是與事業的進展有著莫大的關聯!

  囤積米酒事件的省思

  跳脫宗教範疇,純就生意人眼光:搬有運無,待價而沽,願者上鈎。壞在「一窩蜂」、「推波助浪」。

銀貨兩訖

  誠拙禪師在圓覺寺弘法時,法緣非常興盛,每次講經時,人都擠得水瀉不通,故信徒間就有人提議,要建一座較寬敝的講堂。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裝了五十兩黃金,送到寺廟給誠拙禪師,說明是要捐助蓋講堂用的。禪師收下後,就忙著做別的事去了,信徒對此態度非常不滿,因為五十兩黃金,不是一筆小數目,可以給平常人過幾年生活,而禪師拿到這筆鉅款,竟連一個「謝」字也沒有,於是就緊跟在誠拙的後面提醒道:「師父!我那袋子裡裝的是五十兩黃金。」

  誠拙禪師漫不經心的應道:「你已經說過,我也知道了。」禪師並沒有停下腳步,信徒提高嗓門道:「喂!師父!我今天捐的五十兩黃金,可不是小數目呀,難道你連一個『謝』字都不肯講嗎?」

  禪師剛好走到大雄寶殿佛像前停下:「你怎麼這樣嘮叨呢?你捐錢給佛祖,為什麼要我跟你謝謝?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要將功德當成一種買賣,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說聲『謝謝』,請你把『謝謝』帶回去,從此你與佛祖『貨銀兩訖』吧!」

 

給人利用才有價值-星雲大師

  剛來台灣的最初幾年,我居無定所,因此經常隨喜幫助別人,有人興學,我幫忙教書;有人辦雜誌,我協助編務;有人講經,我幫他招募聽眾;有人建寺院,我助其化緣……,更有些老法師發表言論,怕開罪別人,都叫我出面,我則義之所在,從不推辭。因此,一些同道們都笑我說:我總是被人利用來打前鋒,當砲灰。

  一直到一九六五年,我自行創辦佛學院,一位年近八十的唐一玄老師在課餘閒聊時,和我說道:「給人利用才有價值啊!」這種迥異世俗的言論,無疑道盡了自己多年來的心聲,我引以為知音,並且在日後的數十載歲月裡,我一直本此信念,心甘情願地與人為善,被人「利用」,無形中為我的人生開拓了無限的「價值」。

  多年來本人義務為〈人生月刊〉擔任編輯,在雷音寺辦各種接引青年活動、佛教聖歌教唱、舉辦大專青年學佛營,策辦佛光山朝山團,每人僅收費300元,包括車資及兩宿五餐,種下得度因緣。而佛光山下有佛光新村、佛光砂石場、佛光旅行社、佛光大旅社、佛光加油站……表示「佛光」能普照大地,法力無邊。應以自己擁有「價值」的功德法財,能給人多多利用,作為自我期許。

  大師過去在佛光山沙彌學園曾經招收過二、三十名沙彌,不辭辛勞將他們撫育成人後,有些沙彌竟被父母強行帶了回去。許多徒眾為我難過,他們認為:那些父母只不過是「利用」佛光山把孩子們養大,因此要求我不要再接受沙彌來山,但我還是照單全收。因為我覺得:即使沙彌們全都被父母帶走,他們從小在法水裡涵泳浸潤,至少長大後就能知因果、明善惡,即使踏入紅塵,也不會為非作歹,這種教育無論對個人或對社會而言,都是很有「價值」的!

  佛光山一向提倡福慧雙修、解行並重,所以佛學院設有出坡作務的課程,以藉此鍛鍊學生們的身心,一些不知情的香客上山看到,往往說道:「這些學生好可憐唷!竟被寺廟利用來做工呢!」有一天,一名機靈的學生歡歡喜喜地反答道:「我們是利用這些工作來修行呢!」同一件事情,卻有著兩種說法,說明了各人心中的「價值」不同,自然苦樂也就有所差異。

  在社會上講經弘法久了,經常接觸到各界人士,其中不乏政治人物前來請示佛法,因而引人側目,招來「政治和尚」之譏。起初我很不以為然,久而久之,心中也泰然了。想想:佛陀頻頻出入王宮,與大臣貴冑說法,豈不也成了「政治佛陀」嗎?而玄奘大師為皇帝建言國事,以及歷代國師的輔弼朝政,又怎麼說呢?中國佛教歷經多次教難而能如浴火鳳凰般再生,在上位者全心全力的擁護佛教,實在是功不可沒。此外,國家社會也因為佛法的復興昌隆而政清人和,這些世所共睹的史實,無非說明了:「利用」不但不一定只具有負面的意義,而且還能造成大家的利益。

  健康很重要,所以大家知道要多運動,認為運動對健康有幫助、有價值、財富也很重要、開門七件事,一樣也少不了金錢、沒有金錢、沒有財富,真是寸步難行,所以我們也肯定財富的價值。有些人對名利特別喜愛,他認為有名有利才是人生,所以他熱衷於各種選舉活動,像台東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先生,一、二十年來,只要有選舉他就參一腳,到這次地方選舉,終於如願當上議員,他就很滿足,認為一生能當議員,人生就很有「服務社會」的價值。有人喜歡擁有,認為吃下去的、拿在手中的、登記在自己名下的,那些動產、不動產對他來講很重要,那才是有價值的東西。

  但是星雲大師在佛光菜根譚裡告訴我們:

  享受健康不如享受平安,

  享受財富不如享受書香,

  享受名利不如享受無求,

  享受擁有不如享受施捨。

平安是福,福至心靈,詩書傳家厚德載道,身廣體胖。

人到無求品自高,擁有天下非富有,心靈充實才可貴。

 

重新估定價值

 

  胡適博士在美國留學時的老師─大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說:「我們要重新估定價值。」這句話對於我思想的開拓有著很大的影響,使我在面對佛教、人生,乃至於社會的種種問題時,都能從各方面予以評估定位,從而也促進了自己日後佛教事業的發展。

  如今回想自己之所以能夠很快地接受「重新估定價值」這句話的含義,並且善巧地應用在日常生活裡,是因為我有幸進入佛門,發現所見所聞竟然都與紅塵世俗的觀念大相逕庭,令我耳目為之一新。佛法裡苦、空、無常、無我的真諦,使我覺悟世間的虛妄假相,「重新估定」人生的「價值」,因而發心向道。

  所以,當世人以前進顯達為榮耀,以擁有越多的名利為幸福,以追求感官刺激為快樂,以自我為中心來待人接物時,我卻想在謙遜忍讓中養深積厚,在無求無得中享有浩瀚的三千大千世界,在泯除對待中得到無邊的法喜禪悅,在犧牲奉獻中融和人我,自覺獲益更多。

  雖然我習於「以退為進,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眾為我」的理念,但是我不因循舊例,墨守成規,我也不滯於頑空,談玄說妙,我更不會人云亦云,惑於眾議。我時時刻刻都在考量過去的傳統,觀察現實的環境,思惟佛教的前途,「重新估定一切價值」,調整向前邁進的腳步。

  二十三歲那年,來到臺灣以後,目睹惶惶人心飄泊無依,正信佛法隱而不彰,便考慮要循序漸進地改革教界弘法方式,使佛教通俗化、大眾化、藝文化、生活化,期能擴大利生的層面與深度。於是,我將以往口頭相傳的梵唄歌讚一一整理,譜曲填詞;我把過去一再翻印的經典加註新式標點,予以白話解釋;我用黑板、白板、幻燈片、投影機作為輔助弘法的道具,讓聽眾易於明白經義;我以梵音、佛舞、鐘鼓、獻供串場,加強大座講經的莊嚴效果。這就是我「重新估定價值」的成效。

  所謂:「求名當求天下名,計利當計天下利。」我覺得只要有利眾生者,淨財是多多益善,善名應廣為遠播,色相的莊嚴有其必要。而菩提道長,食物的營養正可以滋補色身,睡眠的休息也是為了要走更長遠的路途。雖說情愛如繩索,能束縛身心,又如苦海,能令人傾覆滅頂,但是如果大家能運用慈悲智慧,將兒女私情、手足之誼昇華為道情法愛,則菩提眷屬正可以在修行路上互相提攜,豈不美哉!

  勝鬘王后、鹿母夫人奉行大乘佛道,除了相夫教子之外,教兒童,建道場,也做了許多佛化事業;頻婆娑羅王、須達長者興設講堂精舍,禮請佛陀說法,度眾無數;維摩居士辯才無礙,是佛教著名的護法大士,儘管他有妻子兒女、田園舍宅,但並不妨礙他的修行弘法,雖然他經營商業,賺取俗利,卻以無量資財攝諸貧民;經典裡描述觀世音菩薩披瓔戴珞,法相莊嚴,二六時中恆以自己的名號,尋聲救苦,普濟天下有情,得到世人無限的尊敬;佛陀的相好光明,淨土的富麗堂皇,又令多少眾生慕道得度;大珠慧海禪師以「饑則食,睏則眠」為用功之道,不但無損於他的行儀,反而令後人更加確信修行只在日常生活之中。

  因此,我興設美輪美奐的殿堂樓閣、花樹庭園,接引信徒香客、十方大眾;我建立優雅舒適的朝山會館、檀信大樓,提供素齋妙味、休憩處所;我用種種方便,宣揚佛教;我殫精竭慮,弘傳真理;凡有活動,我邀請夫妻連袂出席;舉行法會,我鼓勵全家一齊參加;從育幼院的孤兒到救濟院的老人,從佛光診所到雲水醫院,從托兒所到萬壽園,從技藝訓練到禪淨共修,我為解除生老病死之苦,而興辦各種慈善事業。我覺得人間未必是穢土,淨土也不一定死後才能往生,只要有心,我們在現世也可以建設一方淨土,讓有志之士都能在這種長養身心,同享法樂。

  一九九二年,我成立國際佛光會,將在家信徒團結起來,共同為佛教的發展而努力奮鬥。我不但辦理各種研習營,訓練他們各種能力,而且設立獎評制度,鼓勵他們講經說法。這種空前的創舉,當然也在教界裡引起了爭議,有些人認為這種作法,使得千百年來僧伽所掌握的教權釋放無餘,將會造成不測之亂。但是我卻認為:過去佛教主要靠出家人來弘揚發展,固然有其時代的背景因素,然而時至今日,佛教已經傳播到全球五大洲,僅憑少數出家人的努力,顯然不足;再說隨著教育的普及,在家眾中,才學豐富者也不在少數,大家何不敞開心胸,彼此尊重,相互融和,在一個教主佛陀的感召之下統一起來,在一個人間佛教的信仰之下動員起來。

  三十多年前,政府明令禁止拜拜,我曾為文諫阻。我認為拜拜不僅是民間信仰的基礎,也是過去農業社會遺留下來的風俗,許多人利用這一天的集會慶祝,互相聯誼,藉以擺脫工作壓力,使身心得到紓解。現代社會的忙碌不亞於過去的時代,我們何不「重新估定」拜拜的「價值」,謹慎規畫,改良弊端,賦予新義,好讓現代人藉著這些活動盪滌塵慮,淨化身心呢?

  隨著時移世遷,過去的一些觀念已被「重新估定價值」,例如:過去女子無才便是德,如今女強人卻比比皆是:以往女子嫁人講求門當戶對,現在卻注重對方的幽默情趣;過去父母重視子女的物質生活,如今也開始強調思想的啟迪;以往學校注重升學率的高低,現在也著手關懷生活上的教育。

  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有待商榷的現象,都值得我們深思考量,「重新估定價值」,例如:只要孩子不要爹地的未婚媽媽、在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態下被送出國的小留學生、青年男女一窩蜂「跟著感覺走」的時代潮流等等,如果我們繼續任由發展,甚或全盤接受,恐將形成社會的亂源。

  經云:「法無定法。」又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們必須跟著社會的脈搏一起跳動,在思想上有所更新,在行為上與時俱進,然而我們也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才不會被眩目的浪花吞噬淹沒,尤其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我們是進是退,是行是止,更要依靠自己的智慧揀擇判斷,所以無論什麼,都要「重新估定價值」! (佛光廿八年─一九九四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