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個領袖,就是伯樂在尋千里馬,要能慧眼識英雄,猶如琴師找知音,亦如武林共推盟主。這個人要有領袖氣質,無論才華、學識、道德、明理、心量、公平、無私等都要高人一等,不但要得天時、地利,更要深得人心,才能政通人和,馬首是瞻。
誠如大師所說「良禽擇木而棲,忠臣擇主而事」,找一個領導人是不容易的事,何況鳯凰非梧桐而不棲,自古「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確實不容易。尤其君君
臣臣,相互之間互動的微妙關係,真是一言難盡。翻開中國歷史,有道明君、諡號都是「高祖、高宗、太祖、太宗」,表示他們功勳蓋世,足以領導群倫,是真正的
不世出的領袖人物。
而要找一個好的被領導者也不容易呀!世上有幾個魏徵?有幾個包龍圖?有將無帥,猶如螃蟹無腳,也是動不了的。所以我剛才說一個領袖人物,除了他本身必備的條件之外,仍然需要具足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緣,否則也是有志難伸,懷才不遇,徒俱虛名而已。
漢朝開國三傑,蕭何、韓信、張良共事劉邦,打下天下,唯有張良得以善終,這一方面說明了伴君如伴虎的潛在危險,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善用人者為之下」也是領袖人物必備的條件之一。
蕭何、韓信、張良三個人各有特長,皆可稱霸一方。他們三人心甘情願共事劉邦,可見劉邦自有英雄本色足以服眾。但是權臣一旦功高震主的時候,領袖人物就會有危機意識,因而產生戒心。
因此領導人或被領導的人,必須具有「不爭之德」,這是老子所最稱讚的。他說:「優秀的指揮官不好動武,善於作戰的人不因情困,有成就的名人不與人
舛。」總而言之,老子的意思是說一個領袖人物應該要有謙遜的美德,但是老子的謙虛並非消極的處世態度,是深諳謙虛的實際效用罷了。
國外珍聞:一家公司的總經理徵求秘書,條件是其人必須「狀貌似女子,思想如男子,舉止如貴婦,忠誠如狗。」
這樣的「人才」恐怕是不世出的,倉促之間如何找得到!不過也有補救的辦法:徵求一個狀貌似女子的人,一個思想如男子的人,一個舉止如貴婦的人,一個忠誠如狗的人。總經理可以對這四個人各取其長,分別使用,或者讓他們聯合辦事,互相支援。
這種「四合一」的辦法,就是「組織」。組織家是世間第一流人才,他役使多人如使一人。世上本無完人,組織家卻能集合眾人之長造成一個完善的團體。此事
說來容易做來難,每個人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私心,有自己的「潛意識」,組織家如何加以調和化解,異中求同,需要天才!
別看四個人很「簡單」,他們可能出現各種變化組合:甲與乙丙丁對抗,乙與甲丙丁對抗,丙與甲乙丁對抗,丁與甲乙丙對抗。也可能甲乙聯合起來排擠丙丁,
甲丙攜手杯葛乙丁,或者甲丁同盟要剔除乙丙。當然,也可能甲乙丙丁四個人彼此完全失和,還有一個可能,是四個人聲氣相通都不喜歡他們的組織者……。
組織家必須有容人之量。宰相是中國古代的最高組織者,他的工作是「調和鼎鼐」,他的特長是「肚裡撐船」。
今天的題目叫找一個領袖,這個領袖人物,一定要懂得統御領導的技巧,在現代的行家口中,應該叫管理學。如果你懂得管理學的竅門,那麼你就是天字第一號的領袖人物。
好高興我找到大師「往事百語」中,就有這樣的詮釋,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大師說:
像一卷《阿彌陀經》,就是阿彌陀佛的領導統御的「管理學」。在他的西方極樂世界裡,不但享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富麗的亭臺樓閣,清淨的休閒娛樂,融和的
群我生活;而且沒有政治的迫害,沒有惡人的干擾,沒有經濟的困境,沒有男女的佔有,沒有交通的事故,沒有生態的污染,沒有衣食的擾人,沒有老病罣礙,沒有
種族的界限,沒有怨家的敵對。阿彌陀佛將極樂世界的居民全都「管理」成「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可以說阿彌陀佛就是一個最高的管理專家,因為他能夠給人安
全、給人安樂、給人安心、給人安適。
一卷〈普門品〉,是觀世音菩薩最好的「管理學」。觀世音菩薩為了將他世界裡的眾生「管理」好,所以先救苦救難,讓眾生得以無憂無懼,例如你有貪欲的,
他布施喜捨來幫助你;你有瞋恨的,他以慈悲來教化你;你是愚癡的,他用智慧來引導你;你有疑嫉的,他賜信心來攝受你;求生兒子的人,他能幫助你生下福德智
慧之男;求生女兒的人,他能幫助你獲得端正有相之女。如果你是軍人,他為你說軍人法;如果你是工商人士,他對你講工商管理法;即使你是一個童男或童女,他
也會以童男童女的教育布施給你……,因為觀世音菩薩善於隨類應化,觀機說法,所以他走進了每一個人的心中,而信者們也將家庭裡最好的地方供奉給他,心悅誠
服地接受他的信仰及領導。
由此看來,我們可以得知,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的各種「管理學」,是合乎自我的管理、自性的管理、自覺的管理、自知的管理。由於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
給予我們管理的示範,所以讓佛教發展出各種宗派的「管理法」,叢林寺院的「管理法」,僧團戒律的「管理法」,祖師大德的「管理法」……,可謂內容繁多,欹
歟盛哉!讓佛教對於當代社會,甚至自我的「管理」等等,都有很大的貢獻。
有鑒於「人和為貴」,所以大師一向主張「集體創作」,覺得最上乘的管理方式,應該是讓大家自動自發,肯定彼此所扮演的角色,互相合作,共同奮發突破;大師也大力提倡「同體共生」的精神,覺得最高明的管理原則,應該是讓整個團體能夠產生共識,上下一心。
過去曾經聽過一則家庭主婦的故事,讓人感念良多:有一個母親就要過七十歲生日了,家人們秘密地商量著如何為她祝壽,想了半天都不知道她最喜歡什麼,最
後小兒子說:「我知道,媽媽最喜歡吃我們每餐剩下來的飯菜。」大家想想,的確如此,於是到了這一天,兒女們就將冰箱裡的剩菜清出來煮了一鍋,說道:「媽
媽!今天是您的生日,我們煮了您最喜歡的剩菜孝敬您。」這位母親聽了,一面流淚,一面說道:「是的,我最喜歡吃剩菜,幾十年來,你們所不喜歡的,我都默默
歡喜承受下來。」自古以來,男士多稱自己的太太是內人、拙荊,甚至賤內等等,其實賢妻良母才是一個家庭裡面的主導內外的核心人物。大師將這種肯犧牲,肯奉
獻,不計較,不嫌苦的管理方法稱為「剩菜哲學」,用它來教導他的徒眾;但看古今中外,善於管理的良臣名將不都是因為擁有這種體貼、承擔的美德,所以能夠克
敵致勝嗎?像吳起領軍,不但與兵士同榻而眠,同桌而食,而且噓寒問暖,為吮膿血,所以官兵們都肯為他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李廣帶兵,在饑乏之際,發現泉
水,不待士卒盡飲,必不近水,不待士卒盡餐,必不嚐食,所以大家都樂於為他效勞賣命,出生入死。
星雲大師說:我們要想找一個領袖,先要做一個肯服從領導的好幹部,因此在佛光菜根譚裡,大師也說:
擔當「老大」能夠領導群倫,固然很好;
作個「老二」配合成就他人,也很偉大。
老大要能愛護弱小,老二要能尊重前輩。因為人,可以成為領袖固然很好,但能為領袖所用,也是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