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間【永不退休】篇的感想

 

      

  古人以為「人生七十古來稀」,今人則說「人生七十才開始」,我想兩者都有道理。尤其現代醫藥衛生發達,營養充足,因此七、八十歲比比皆是;耳聰目明,身強體壯的也到處可見。

  一個人為家庭、社會付出如牛似馬的歲月,年老力衰,給他一個退休的生活,是合理的,因為薪盡火傳,應該劃下休止符。但是人生不能坐以待斃,須要充實, 有尊嚴、有責任地走完一生,雖然不必鞠躬盡瘁,但要死得其所,那就要有「永不退休」的生涯規劃;所以什麼時候該退休頤養天年,反而成為現代人思考的問題。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年,在為家庭、社會奉獻了黃金歲月以後,到了晚年,身老體衰,生命猶如風中殘燭,確實應該讓他休息;在過去官場叫做「告老返鄉」,現代則一概以「退休」稱之,好讓他在家「頤養天年」,享受「含飴弄孫」之樂,想來這是很美滿幸福的樂事。

  不過,過去在農業社會的時代,有所謂「積穀防饑、養兒防老」的觀念。可是,現在時代變遷太大了,社會價值觀已全部變形走樣了。老年年金與退休金的籌 措,那是最真實可靠的東西。因為,退休以後,我們至少還要再活二十年,最後的這一段退而不休的殘餘歲月,不能靠伸手牌過日子。「退休」只是從職場上衝鋒陷 陣的角色,轉到幕後推手的地位,還不到油盡燈滅的時候,最後的殘餘價值,就表現在「永不退休」的生活觀裡了。不管是六十、七十才退休,這總是社會機制的新 陳代謝,很自然的現象。

  星雲大師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試問我們是大自然裡的一份子,何能遁逃於天地之間呢?所以他說

  生命的去來,如同薪盡火傳,生命的火苗永不停息;

生死的轉變,如同搬家喬遷,生命的主人仍是一樣。

只有動起來,退而不休,才是順天立命之道。真的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人生應該要有交棒、接棒的時候與計劃,誠如大師說的,在佛教裡所謂的「傳燈」,也都 是為了應付歲月變遷的計劃。因此,我們可以明白,「退休」其實是另一段人生的開始,也應該有退休的生涯規劃,直到永遠,直到心跳停止,那才是永遠的休息。 退休,其實應該從身心各方面來衡量,譬如體力、體能、器官功能、精神狀態等方面加以評估。

  星雲大師說︰

  「老,最怕的是心力衰退,而非年齡增加。」

  這一點,我是能深深體會的。我已經退休十一年了,在離開職場的時候,我就一再告訴我那些老友,一定要有退休計劃,一定要再動起來,絕對不可鬆懈下來, 否則很快會老化衰竭。果然不出所料,有幾個遊手好閒,除了打麻將以外,什麼事也不做,就連到公園走走都懶得去的人,他們在退休後,不到半年的時間,雖然以 前身心狀態還蠻不錯的,可是就因為生活頓失秩序,不知為什麼而活著,所以很快地先後獲得「永遠的休息」,真是好可惜。

  一個人的年齡大了,並不是表示他應該休息了,給予「退休」,那只是一種尊重與酬庸,對他曾經燃燒過的生命火花給予應有的禮遇。其實,老人的智慧、經 驗、修養、穩重,都是書本上學不到的、買不到的寶藏。雖然老人的衝勁,比不上年輕人的敏捷靈活,但是他們的「謀定而後動」的效應,卻是初生之犢忘塵莫及 的。因此,古人說「嘴上無毛,做事不牢。」但是已經退休的「元老重臣」更應該體會「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道理,需要放手讓接棒的年輕人自由自在去揮灑, 千萬不要在背後長線、短線的操控。所謂「永不退休」「退而不休」,那是要轉移陣地,從前線退到後方,要「清閒過日子,人忙心不忙」那才合乎自然原則,否則 就是逆天行道。

  孔子曾說「不知老之將至」,星雲大師則說「我沒有時間老」。因此他舉了很多古聖先賢行願精進,不肯輕易虛擲光陰的事蹟,讓我們知道「做人,要有『永不退休』的觀念,因為生命的春天欣欣向榮,無有止盡,所以不可輕言退休。」

  星雲大師說:有些人雖然年紀輕輕,心卻已經老了,所以只有坐以待斃,如行尸走肉般生活在世間。有些人儘管滿頭銀髮,卻精神飽滿,老當益壯。他老人家很 羨東漢的馬援「馬革裹屍」的豪語,也讚嘆以色列的梅爾夫人,年屆八十,還能在烽火中折衝樽俎。因此,他說「我恨不得一天當一年用,一週當一世用,只覺得時 間太少,怎會有時間老呢?」

  曾經有信徒祝福星雲大師:「少病少惱」。大師則說我既然沒有時間老,當然也沒有時間生病,更沒有時間煩惱。大師自幼在叢林生活,日夜薰習,甘願為眾生 做牛做馬,甘之如飴,當有人勸他「腿不好,不要走太多路」,他說「還有雙手萬能」,勸他「眼睛不好,不能太費神」,他說還有「嘴巴可以做功德」。勸他「心 臟不好,不要太累了」!他說:「肉團心雖有小損,真如心何嘗有缺?只要『有心』,無事不辦!」真是做到「不休息而休息,休息而不休息。」莫非是「千處祈求 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的菩薩化身。正是所謂「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這種無住生心,隨緣應物的精神,正是他將「他受用」的法喜,轉為「自受用」的 禪悅,將「自受用」的所得,轉為「他受用」的利益。這也是大師充滿生命活力的泉源。

  我想,像我們這樣一個凡夫俗子,貢獻國家社會一輩子,晚年得以退休養老,自是一件心曠神怡、賞心樂事,但是要記得要「活」就要「動」,也就是說一旦退休,絕不是叫你一切都「休」了,那是很危險、需知

   老人的生命、危脆不安。 老人的不幸,臥床不起。

   老人的愚癡,有錢不用。 老人的幸福,心中有佛。

  所以,退休的老人,一定要找一件最喜歡、最樂意,對家庭社會、國家仍然有貢獻的事情去做。但要記得大師說的「人忙心不忙」清閒過日子就好。

  再創事業的第二春,固然美不勝收,但是那太勞累、太受束縛了。何如找一個合適的機構,去當個快樂義工,把自己的熱忱、時間布施出去,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晚年,也使晚年的生活如同彩霞般的多彩多姿。

  大師說:「所謂退休,只是調換一個工作崗位而已。」他更說:「少年讀書,青年創業,老人傳承經驗;吾人退而不休,也一樣可以發揮生命的光與熱。」

  無如老人只怕病來磨,因此在佛光菜譚裡,大師說:「老年時,要懂得保健的習慣,晨昏裡才能照顧自己。」由此可知,要退而不休,或是永不退休,先決的條 件就是要好好珍惜自己的身體,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無柴燒。」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好了,再來發揮生命的餘光,就可以駕輕就熟,游仞有餘。

  退休後的生活,可以著書立說(人生已到顛峰,閱歷深厚),可以擔任顧問,可以悠游於琴、棋、書、畫、修身養性,可以浪跡天涯海角,敞徉於山水園林之間,也可做學童導護、校園義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更可參訪學佛,終其盡形壽,也是一輩子忙不完的。

  所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人生數十寒暑,也不過大海裡的一滴水,如果不為生命留下一點雪泥鴻爪,不是太可惜了嗎?所以要有「做一天和 尚,撞一天鐘」的精神。俗語說「虎死留皮,人死留名」,也就是不能白白活過一天,要能薪盡火傳。要發願作三世諸佛的千百億化身,效法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 薩的馬拉松精神,在世間的道路上,永無止境地普濟十方,自度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