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為眾,可見人類本來就是群居的動物。所以佛教把人稱為「眾生」,意指「眾緣和合而生」是相當有智慧見識的。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一定是「眾望所歸」馬首是瞻,千萬不能成為「眾矢之的」,被看成「臭頭雞仔」那就不妙了。
西洋文學有一本「魯賓遜飄流記」描寫魯賓遜一個人飄流到荒島的生活,這對於現代在溫室裡長大的孩童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說實在的,一個人孤伶伶的怎
麼過活?過去一個官員犯法了,被判罰到邊疆從軍,已經很鬱卒了,何況單獨生活,不但不容易,而且很不可思議。
二次大戰期間,被意外留在菲律賓的花蓮原住民李光輝,他是一個人躲在山洞裡生活了廿多年,才被發現,送回台灣,雖然他是孤獨過活,但是晚上他會下山到
民家偷一點民生物品,多少有一點物質援助,否則實在沒有獨自生存的條件。這只是說明一個特殊的案例,我們人類要生存,一定要靠大眾相互依存,尤其到了現
代,不但人與人、國與國要共存,而且已經進入地球村,做一個地球人的時代了,所以大眾的因緣成就相對地更加值得注意,更顯得重要了。
過去君王治國之道,講求「得民者昌,失民則亡。」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構成,除了主權、土地之外,最重要的要有「人民」,人民就是大眾。人民流失了,如
以前香港難民潮,表示這個政府不是行仁政,即所謂「苛政猛於虎」,人民寧可冒著生命危險,不逃還待何時?這樣的國家註定要亡國,所以說「楚雖三戶,亡秦必
楚」。
這一次我們國家政黨輪替,阿扁總統贏得了選票,成為弱勢的政府架構,面對較強大的在野黨,他的領導中心,無法建築在「萬眾歸心」的基礎上,也就是說還
沒能夠深得民心,所以難望「眾志成城」,因此在施政上常感窒礙難行,經常弄得焦頭爛額,氣喘吁吁;偏偏他又不會收服人心,經常言行不一致,結果當然非國家
之福,老百姓就苦了。
離眾而單獨發揮驚人長才的,在三國演義中,我來找出三個人,以博君一笑。第一個是單刀赴會的關羽,劉備交待關羽鎮守借來的荊州,死賴不還,東吳催討甚
急,設下鴻門宴,關羽果然單刀赴會,青巾綠袍,瀟灑自若,眼看要起衝突了,佯裝酒醉,一手提刀,一手抓著魯肅,到江邊揚長而去。
另外一個就是趙雲單騎救阿斗,他匹馬單槍,懷抱阿斗,怒視漫山遍野的曹軍,他並不盲目戀戰,而是看準目標,邊戰邊走,保護阿斗,突出重圍為要務。
第三個是張飛威鎮長坂橋,一句「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把曹將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曹操也嚇得落荒而逃。這種孤軍奮戰大概獨一無二,再無出其右了。只是特殊的個案,不要寄望有這樣的因緣與奇蹟。
現代的社會行為,我們講究的是管理制度,在佛門裡叫做領眾的方法:在阿含經裡,佛陀曾經告訴我們治國的方法和領導團體的方法。
一、
常聞會議:民主的第一要件,統合意見,溝通思想。
二、
上下融和:有隔閡易分散力量,應上下融和。
三、
尊重法治:依法不依人,從制度中建立秩序。
四、
以禮教化:禮,理也。人與人,人與事,依禮而行。
五、
孝親敬老:尊敬親長,是好團體,好國家的表現。
六、
護持宗教:文明國家對宗教都很尊重,不可無法無天。
七、
接應十方:對外實施仁愛,給予種種方便、服務。
居高位者固然「得有眾望」,但是仍需「眾星拱月」,所謂「獨木不成村」,「單字不成行」,做好領眾的功夫,才能獲得「眾成就」,自然能天下太平。
每一個人既是大眾中之一份子,自然要受大眾的約束,不可我行我素,如脫繮之野馬,那是不被允許的,而且會成為「眾矢之的」。那麼這個人的人際關係就很糟糕,必被社會大眾所唾棄。
因此如何處眾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一、不要情緒衝動:在大眾中,最怕個人情緒失控,動不動就將喜、怒、哀、樂全表現出來。
二、不要觀念不純:不能不明事理,不分是非,不會權衝輕重,不明白好壞善惡。
三、不要缺乏信心:不要說我比別人差,不如別人,缺乏信心,只要忠誠、負責,一定比別人強。
四、不要輸給屈辱:對別人的侮辱、批評、傷害。不必傷心,不必理會,知道反省,改進即可。
大師教我們如何解決人我問題:
一修人我不計較
二修彼此不比較
三修處事有禮貌
四修見人要微笑
五修吃虧不要緊
六修待人要厚道
七修內心無煩惱
八修口中多說好
九修所交皆君子
十修大家成佛道
如何與人相處(一):
一、你好我壞 二、你對我錯
三、你大我小 四、你有我無
如何與人相處(二):
一、
忍一句,禍根從此無生處
二、
饒一著,切莫與人爭強弱
三、
耐一時,火坑變作白蓮池
四、
退一步,便是人生修行路
群眾是盲目的,很容易煽風點火,所以每次群眾運動,往往會情緒失控,而擦槍走火。所以說「眾能成事,也能敗事」真的像極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喜歡搞
群眾運動的人,不可不慎重處理,稍有不慎,萬一暴發衝突後果就不堪收拾。陳勝、吳廣起兵,就是一個典型的群眾運動,因為控制得宜,所以他們成功了,推翻了
暴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