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個題目很有意思,而且很富哲理又有一點浪漫的情愫,頗堪坃味。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語出辛棄疾的醜奴兒。可見舉世滔滔、社會大眾、經常會陷身於憂愁苦悶之中。『難怪曹雪芹要以
憤恨的心情寫下「滿紙荒唐言」,而自己又是飽含「一把辛酸淚」來寫紅樓夢,也惟恐後人不知他的真實意圖,故云「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如果在這炎炎
夏日,能夠有一些新鮮的故事說給大家聽聽,可是最好的消愁解悶的話題了。
很多人一有了憂愁煩惱,就會像著了魔鬼附身一樣,被糾纏得悶悶不樂。像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本來楚懷王非常重用他,但卻遭到靳尚等人的忌妒,不斷進讒
言,楚懷王也昏昧不明,漸漸疏遠屈原,他有著滿腔的愛國情操,卻無處宣洩,就創作了「離騷」。到了楚襄王的時候,又再受到讒言的攻訐,而把他放逐到江南
去。從此他懷著絕望的心情,於五月五日投汩羅江而死。這個人,為了國破家亡而愁悶,鬱卒投江而死,還好近代詩人都研究「離騷」,許他為中國詩學之祖,也是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愛國詩人,總算有機會冒出個頭出來,否則的話,他難以解脫的鬱卒,─心事誰人知?有誰能瞭解呢?煩惱憂愁,往往是欲理還亂,如何學習脫
離煩惱濁,可能只有時時自省,反觀自照,才不會造成遺憾或後悔的事了。
懺悔文中說,「煩惱無盡誓願斷」,人生難得糊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聾作啞,日子會好過一點。
星雲大師在這篇文章中說:世間上多少人因為多愁善感而苦悶,有的人,則是為了叫人一句謗言而難以入眠;一件事,也能引起愁懷而難以自在;一句無心的話,也能讓自己不思不食,愁緒滿懷。
我們憂慮太多尚未到來的事,我們為什麼要牢記著別人對我們的評語,忘不掉一句刺激的話。所以我們老是不開心,到那裡都是心事重重,真是何苦來哉。
依昱法師在「大乘百法明門論解說(二)」中說:「生命是一種建設,不容你無謂的浪費,不要時常惦記著:『誰說我不對,誰看不起我,誰對我有成見。』珍惜生命,不要珍惜淚水,檢討過錯,不要回味悲痛。學佛、修行,就是要讓『心』處在一個寧靜覺醒的境地,不要自找麻煩。」
大凡當過兵的人都知道,部隊裡的伙食絕對是夠吃的,但是只要有一個人輕輕說一聲「今天的飯菜看起來少了,恐怕不夠吃」,於是每人多添一點,甚至有的人
第一碗盛滿了,邊走邊咬,愰到坐位上,一碗白飯就囫圇吞下肚,立刻再盛第二碗,結果人人都怕吃不飽,你多添一點,我多添一點,果然飯菜就不夠吃。
再如最近北部地區鬧水荒,一聽說要限水啦!大家都把大桶小桶拿出來裝水,本來水是足夠的,因為大家驚慌,家家戶戶都多存一些水,就造成自來水公司供不
應求,結果是賣水的大發利市,而一般消費者可就瘦了荷包了,這就是典型的「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一有風吹草動,就沈不住氣,愁悶煩惱很明顯是自己找
來的嘛!
在紅樓夢裡描寫賈寶玉人品是這樣寫的: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
(無故自尋憂悲傷,有時像呆傻又像瘋狂;)
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縱然長得英俊瀟洒,腹內卻草莽,胸無點墨。)
潦倒不通庶務,愚頑怕讀文章;
(唐頹廢又不懂人情世故,愚昩固執不願讀孔孟文章;)
行為偏僻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行為古怪性格反常,哪管世俗之人出言諌謗!)
然而請不要忘記「假做真時真亦假。」
我們再看看林黛玉是怎生模樣,原詞太長,我們只看四行就夠了:
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
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
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生之病。
(那彎彎的雙眉彷彿籠罩著兩縷輕煙,蹙著眉尖,沒有皺眉又似輕,那明亮的雙眼含著脈脈深情,流露著欣喜卻又不像的笑眼。那圓圓的酒窩彷彿盛滿淡淡的哀愁,那嬌弱的身軀又襲染病態的美感。
真是萬般情種,悉堆眼角眉稍,顯出「五內鬱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遂把大好人生,都在愁悶之間,悠悠過去了,實在非常可惜。)
程顥程頤是宋朝一對有名的理學家兄弟檔,有一天應朋友之約參加宴會,哥哥程顥隨緣放曠,跟著大家飲酒談笑,唱歌跳舞,弟弟程頤一付道貌岸然不苟言笑,
直到曲終人散。第二天,程頤向程顥抗議,哥哥說:「弟弟,你好辛苦,昨天的歌舞笙樂,早已煙消雲散,你為什麼一直揹負不放呢?」
哥哥的心如同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隨緣隨喜,了無牽掛,弟弟則心眼裡糾葛不清,反而障礙了自性的清明與無心。
唯有內心空無,才能釋放是非煩惱的重重桎梏,卸盡一切鉛華濃妝,恢復天然顏色,可見愁悶要靠智慧,明理來做為通路,才能得到化解。大師告訴我們「化解愁悶的良方,就是要倚靠『信仰』的力量,信仰是消愁解悶的良藥。」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人生要提得起,放得下,不要像窗戶上的蒼蠅盲飛亂撞,在此送您「消愁解悶」藥方一帖,原來是大師仿石頭禪師句說
用包容鍋來炒,用寬心爐來燉,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脾氣不要大)於整體盆中研碎(同心協力),三思為本,鼓勵做藥丸,每日進三服。不限時,用關愛湯服下,果能如此,百病全消。
朋友們,你在生活上不能滿足,被人欺侮,受了委屈無法傾訴,不要把心裡當悶燒鍋,快快吐出來,向佛陀訴說,會有滿意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