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管理遇到佛法

覺真長老 2010/03/15

 

 

Facebook 分享

Plurk 分享

 

 引言

簡單介紹昨天的盛況,昨天在山上一場演講,分享過去長老跟師父過去從小沙彌開始的因緣,非常精彩。尤其施董事長一路上分享,長老全身都是佛法,講出來一句話都是佛法,讓我們非常的受用,這是我們很大的福報,今天我們邀請長老來講的,更是長老本身的專長,在佛法與管理兩方面的結合,我們知道要邀請一位企業名人來講並不是太難,但是要從佛法的角度做一個結合,這部分真的是不容易,那我們長老是EMP的師資,所以我們有很榮幸,恭請長老為我們講解這個主題,實在是太好了!!恭請長老為我們開示。

覺真長老:「方丈和尚、督監法師、各位法師、各位居士菩薩,有幸來到法鼓山,今天又能夠來到雲來寺,感恩方丈大和尚,感恩各位法師和居士菩薩,對我得這樣因緣的成就,我沒有準備的,我想我講甚麼好呢?有一位有心人,向我提出五個問題,這五個問題答應我放在我這,我一看非常好,我就照這五個問題來回答這是最好的,現在我就照這五個問題,來談談我的想法做一個回應。

 

【問題一】

同樣是行政工作,以四眾來說,出家眾與在家眾,在思考面向上,及處理模式上,往往有所差異,如何兼顧雙方的立場,發揮團體最大的力量?

        差異性是人類的特點,也是我們這世界的特點,怎能沒有差異,正因為世界有差異,這世界非常豐富、非常多彩,這世界是一個非常美好、多元的世界,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世界上沒有相同十指的指紋,這本身就是差異性,所以人和人不同,人的特點就是差異性,一個父母生十個兒女,他的基因是一樣,但是他的性格不同、走向不同、因緣不同、命運不同,這是差異性,差異性是客觀的,沒有是和非,各有各的利益,我在回答這問題,我寫的一篇文章:『人最不知道的是甚麼』

       西方哲學家,我最喜歡海德格爾,海德格爾他有兩句名言:『存在就是真理』、『存在就是一切』,海德格爾不是佛教徒,他把佛法的本質,用他的語言表達,我認為佛教的意義就是色心的存在,所以佛法就是色法、心法,真正的存在就是色和心,他用西方的語言來呈現,他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889年出生,他忽然思考一個問題,人與人為何這樣殘忍?為何這樣謀害?他去尋找這樣源頭,他從希伯民族的猶太教,因此他找到:亞當與夏娃,那是人類的起源,故事從這開始,上帝問亞當說:亞當你在哪裡?亞當說他不敢見上帝,上帝說你是不是你偷吃禁果,亞當說:你造的女人叫我吃禁果,上帝問女人,你為什麼叫你的男人偷吃禁果?,夏娃說是那蛇叫我吃的,海德格爾在這裡找到人類最原始的源頭,我把他歸納四點:

1.人能知道慚愧,知道自己有錯,人能知慚知愧,但是人會退,基督教叫作人的原罪。

2.人容易上當,容易聽人的話,這是故事當中告訴我們的。人總是推卸責任,人要想尋找責任,這個責任都是在別人那。

3.人會掩飾自己

4.人對自己不負責任,如果要查責任,責任都在別人那。

 我把四點集中一點:人不知道自己的責任,假如他知道自己的責任,他就不會退縮,他就不會把責任推卸給別人,他會去思考自己的責任。佛教徒每天做早課,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這就是佛菩薩的責任自覺,我們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渡,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四弘誓願就是我們的責任自覺,讓我們每個人都懂得自己的責任,眾生有苦,菩薩有悲,眾生渡盡,方證菩提,這是菩薩的責任自覺。在我們人類當中,最偉大的人是媽媽,所以我們把菩薩比作成媽媽,我在北大第一次講課,信眾向問我:人為何要往廟裡跑?”我回答三句話:”因為人需要保護,因為人需要關懷,因為人需要媽媽”。我為何會特別想到媽媽,因為媽媽對兒女,我總結三句話,第一句媽媽對兒女是無私的,第二句媽媽對兒女是不求回報的,自己不吃要留給兒女,自己不睡要讓兒女睡好,媽媽對兒子是不求回報,第三句媽媽對兒女是犧牲自己,去保護兒女,兒女有苦總是媽媽去就救,所以在我心裡,佛菩薩就是我們的媽媽,媽媽為什麼對兒女這樣,就是媽媽的責任自覺。所以海德格爾所講得,人類要想消除爭鬥,就是要喚醒人類責任自覺開始。

 

我這篇文章就是從這開始寫的。這篇文章是我在香港發表,因為香港的孩子經常離家出走,父母著急,家庭不安,學校不安,不懂得自己的責任自覺,父母對他好,沒有想到要維護自己的家庭,學校對我好,我不懂得維護學校的聲望,他沒有想到他的責任,從這些孩子,大陸只有一個孩子,所以是六個人圍著她,他是小皇帝、小公主,對他好事應該的,人最不知道是自己的責任,人士有不同的社會角色決定的,在爺爺奶奶面前妳是孫子,兒子孫子角色是不同的,在兒子女兒面前妳是父母,在太太面前你是老公,到公司裡上班妳是員工,人有不同角色,就有不同的責任,做兒子要孝養父母,對父母要恭敬,父母為兒女的付出,角色不同、責任不同,因此角色不同就產生不同的生命定位。因此他是有不同責任。

 

我是老公怎樣愛護我的太太,到公司理,我如何完成工作,對我的老闆上司,我怎樣完成我的責任,這是不同的社會地位,這是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責任,每個人都盡到自己的責任,不就好了嗎?這責任自覺是很多人模糊的。典型是小公主、小黃帝,因為不懂得自己的角色。在家庭裡要維護好家裡的團結,在學校裡要維護好學校,在社會要維護好群體,這是你的責任自覺,每個人都要懂得自己的責任,把自己那一份做好了,一切都好了,沒有爭論的,不要說”你錯了” 千萬不要說,你站在這角色說他錯了,他站在角度可能說你錯了。(故事略)

 

 我對自己有一套,我尊重一切人,我尊重別人對我的不尊重,我自己給自己的規定,我就要尊重別人對我的一切,因為那個自己感覺的東西不真實,我自己感覺的東西不真實,林肯故事給我的啟發是,別人做錯事你還是要容許他的錯,然後心平氣和了解他錯的原因,林肯沒有站在自己立場說:我對你錯。所以我在這說,沒有對和錯,只有你的看法,我希望每個人都想到自己的責任,都有自己的責任自覺,都能把自己身分做好,,做好符合自己的角色,那麼我們就統一、融合了,在責任自覺上,我們是一家人。

 

 

【問題二】

但每個單位辛苦培養的重點人力(指有專業技巧),就被另一單位以較好的待遇、薪資吸引而跳槽,如何化解兩個單位的心結?

 

這當然指得是整個社會趨向。我個人的看法,你有好的去向,我們歡送你,說明你的人才被人家發現,說明你培養的人才被人家需要,說明領導者被人家肯定了,我認為價值不在自己,別人來肯定你的價值,這是你的光榮,你把好的人才,輸送給別人,那是你成就別人,不要留!!我在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當副院長,我是住院的副院長,我的學生差異性是參差不齊的,也有好的人才被人發現了挖走了,遇到這樣事情我也捨不得,我也想要把他下來,但是既然有人要的話,我就是放手,因為我這的人才被人發現,那是多好的事情,我是不留的,一個都不留,希望你高就,希望成就你新的事業,因為你的緣在那、不在這,不是很好嗎?所以這是要化解的,如果你有這樣的心量,那你的人才會越來越多,因為別人看在眼裡,所以我覺得用成就他人、造就他人,來提升自己的價值,第二個問題,我就回答到這。

 

【問題三】

要落實管理制度,形成制度文件,因需要花很長時間來共同協調,甚至要建構許多會議時間來討論決策,如何加速進行,在最短時間達到共識,以推廣落實制度。

 

第三條問得好。能有這是最好的,不能達到共識也不要緊,不會影響我們前進的步伐,為什麼?因為在這裡我有一個:”到底誰說了算?”能夠形成共識當然很好,不能達到共識沒有關係,我不能因為這事情而偷走,總要是一個結論,要做出一個決策,所以我說:”到底誰說了算?”因此五個字,我有一篇文章:

1. 接受表決,大家通過,最後形成結論,凡是需要舉手表決,那就是人多了說了算,大家通過、大家表決,所以「人多說了算」。

2. 在法律面前「事實說了算」,以事實為依據。

3. 在謬誤和真理之間,當然是「真理說了算」。

4. 最後要拍板簽字時候,「權大說了算」,因為他要承擔責任,總要做出決策。

5. 最後一個說了算,這前面通通不算,「時間說了算」,時間是由歷史構成,所以叫做「歷史說了算」,歷史是從因到果,所以是因果說了算,他表現為時間,時間不是時間是歷史,佛法是最了不起,所以是決定在「因果說了算」。這五個說了算回答了,所以最後一個是佛法。第三個問題我是這樣來回應的。

 

【問題四】

佛法的實踐總於好?但大大小小的會議排得滿滿,如何看待這樣一種的衝突?

 

問得很好,問得很具體。真理總是最簡單的。這次我到法鼓山,我感受到最深的,就是無處不是佛法,走在石頭路上,每一塊石頭都是佛法,走在木棧道上,每塊木板都是佛法,看到每棵樹每叢花都是佛法,我覺得聖嚴上人的確是開創歷史的一代祖師,開創歷史的一代祖師,他的大殿融合了歷史的中西文化的元素,大雄寶殿、西三聖,是中國民俗的傳統,屋頂是唐代風格,四十五元珠是希臘文化的體現,他融合中西方文化,體現沒有分別,都是一家人,那種圓融、那種包容、那種氣慨,只有聖嚴上人在開創法鼓山事業,而大殿沒有繁瑣,只有三尊大佛,我最感動了,我最感動了,本來就是應該這樣,本來就是禪,甚麼是禪?禪在哪裡?禪是外來語,我們中國把他翻譯過來禪,禪在裡哪?,禪是不可說不可說,因為說出來都不是禪,不思議、不可說,是不在我們的言語當中,不在語言當中,不在思維當中,當然六組說”祖師廟裡非關文字”,非關文字,就是非關語言,就是非觀思維,說出來是語言,寫下來是文字,思維的表現就是語言,沒有語言沒有思維,都是在這之外,都是空,走在法鼓山,我就體悟佛法,體悟空性、空境、空理,都在這體悟了!!不空還有禪嗎?腦子關不掉,禪是要你自己去體悟的,是要你自己去體驗的,這體驗是沒有辦法告訴別人的,因為你的體驗只有你自己有,我有我的體驗我沒有辦法告訴你,等到你有這樣體驗不要來問我。所以我走進法鼓山,無處不是禪,無處不是佛法,就是~衷心感佩聖嚴上人,無處不在教化我們,所以這問題問得好,真理都是最簡的。

 我給各位說一個故事,這故事有一個外國國王,忽然想到一個問題:1.甚麼是最重要的人 2.甚麼是最重要的事情 3.甚麼是最重要的時間(故事略)甚麼是最重要的人就是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情是馬上去做的事,最重要時間就是當下,真理都是最簡單的,其他就不必管了。用故事來回應問題

 

 

【問題五】

以佛教團體而言,需要動用大量義工(志工)資源,在管理及培訓上上如何達成質和量的平衡?

 

這問題問得很精彩。大家很重視培訓,的確是需要培訓,我認為一切培訓,組織培訓、制度培訓、專業培訓,我認為這一切培訓,最根本是『自我培訓』。最重要的是『自我培訓』,如人能夠『自我培訓』,那一切培訓都解決了,就是自己培訓自己,當然也得要有內涵,我在一些大學講課,我們的學習是”四種學習”。

 

第一種學習叫做:學會發展』學會發展就是為了生存,不發展就不能生存,生存是不斷發展自己,沒有發展是不能生存,不發展就會沒落了,從農禪寺到法鼓山就是發展過程;印度佛教為何在印度衰亡,印度佛教在印度衰亡,就是不能發展,人才也沒有了,印度佛教為何會衰亡,裡裡外外原因很多,實際上,從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中觀到大乘瑜伽派,然後到最後密宗,這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到最後沒了,沒有發展了,所以沒有發展就不能生存,所以第一學習要學會發展,內思也『觀』,外思也『照』,學會發展要靠知識。

 

第二種學習是:學會做事』,一個人學問很高、學歷很高,你叫他做事不會做事,我的媽媽學歷不是很高,你叫他炒菜那絕對是沒話說,那就是他的能力在那,所以學會做事靠能力,靠能力,這是另一個系統,與知識無關,靠能力,他有做事的能力,第二個學習學會做事,做事要有能力才能做事,這是第二學習。

 

第三種學習是:『學會和人相處』,這是大學問!!我知道有很多高等學校教授,有很多受完高等教育,但是他不會和人相處,他守在他的象牙塔裡,不會和人相處,學會和人相,這是一門是大學問,學會和人相處靠素質,有時候在家裡可能夫妻都處不好,家裡吵吵鬧鬧,他不是吵他是愛你,那是一種愛的特殊形式,正因為我愛你,所以我才不放過你,所以那是他愛你愛的不行,學會和人相處是大學問。

 

第四種學習才是最重要的,『學會認知』,曹操在行軍時,走到一個地方,看見上面有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濟臼」,刻在石碑上,曹操一看,不知道是甚麼意思,曹操想不出來,因此他手下有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叫做楊信,曹操問他這是甚麼意思,曹操這個人很好強,你能知道我也知道,所以曹操走了三十里想到了,跟楊信講我們寫在手上,兩個人完全一樣,解釋”黃是顏色,絹是絲,有顏色的絲是一個『絕』字,幼婦是少女,少女是『妙』,外孫是女兒的兒子, 濟臼是石頭在送米,手裡是送信,『絕妙好辭』,然後派人到後面一看,果然後面是好文章,外面是「黃絹幼婦,外孫濟臼」,所以這個故事,在宋朝大詩人-黃庭堅筆下,出現一句『智愚相懸三十里』,就是一個聰明人和一個笨蛋人差了三十里路,楊信

在三十里路前就知道,曹操要走三十里路才知道,就是楊信認知和曹操的認知。

 

我再說第二個的故事,有一台發動機修壞了,任何人都修不好,最後找到發電機生產工程師,這工程師在這敲敲打打,他用粉筆畫圓圈,就在這地方果然修好了,這工程師說我要一萬美金,畫了一個圓圈就要一萬美金,我畫一個圓圈只要一塊美金,但是我知道畫在甚麼地方,要九千九百九十九塊,這就是工程師的認知,所以人最寶貴的是『認知』,所以前面的學習發展,學習做事,知識重要,知識不及能力,能力能解決問題,能力既能做好事,也能做壞事,做壞事的人都是很有能力的,金融海嘯就是那些壞蛋在那炒作,小時候我就知道一句話:買空賣空,買空又賣空,鈔票大量進來,能力強的人也能做好事,能力強也能做壞事,大家

都是受苦受難,因為他的能力太強了,所以能力不重要,素質才是最寶貴的,他的素質好,素質在哪裡?素質在這,學會認知靠悟性,所以佛法就在這裡,靠悟性,所以我們四種學習,最重要是學習認知。

 

我給大家講一個我自己的故事,我有一年被邀請到東北演講,白埔頭在錦洲,白埔頭一個住持邀請我去講三天,我答應他去講大勢智菩薩念佛圓通章講三天,但我查飛錦洲飛機,我從香港走,我就到深鎮到上海,錦洲只有兩格航班,就是上海飛錦洲航班,北京飛錦州,我從深鎮起飛不能直接到錦洲,正好我瀋陽有一個皈依弟子,他是個老闆,他說師父你到瀋陽來,我車子送你去錦州,我就從深鎮飛瀋陽。九點鐘起飛,這架航空是大飛機,是波音七七七,乘客有四百多人將近五百人,大型客機,結果十點也不飛,十一點也不飛,因為航空管制的原因,怎麼就只有管制我這架飛機,其他飛機就不斷在飛,怎麼就只有管制我這架飛機,

飛機得乘客人多不得了,飛機不飛又不能下去,五個人退票,車子把五人接走了,航空管法有規定,凡是中途有人離開我們必須清場,請大家帶著自己行李到候機樓去,這下大家鬧翻天了,不肯下飛機也不行,最後大家乖乖回到候機樓,一到候機樓去,那個情緒就不對了,動作也大了,那幾百人一場大糾紛,警察進來維持秩序,公司賠償損失,請大家到賓館住下,安排賓館請大家吃飯,我們談判賠償損失。

 

就我一個老和尚坐在那沒有動,我不參加的,假如他把麥克風給我,我就給大家講講道理,這就是我的認知。九點起飛,十一點也不飛,我心中明白,我們生活當中,有許多問題,你怪不到任何人,誰都沒有錯,航空公司把票賣給你,還不希望你趕快走,還把你留在這?所以我們生活當中,你找不到責任人的,誰都沒有責任,恰恰是每個人都有他的責任,誰都有責任,這句話是:"誰都沒有責任,恰恰是誰都有責任"。這裡面的奧妙無窮,叫做「不可說、不可說」,你懂得佛學有好處,這個認知絕對不是在一般人之下,這是我的第一個認知。經歷這個事,飛不了了,但是飛不了,誰都沒有責任,你不能怪他的,他不希望你走阿?他希望你在這找麻煩嗎?不會的,走不了,奧妙無窮,不要去問,我也不知道,也沒有人告訴你,反正誰都沒有責任,第一個認知。

 第二個認知,你發脾氣,你造糾紛打架,把問題性質改變,我們的目地是起飛,你的目地是鬧事,他要來解決鬧事的問題,而不是解決起飛了,好了,把主題改變了,這是我第二個認知,所以有很多問,我要解決甚麼問題,是解決起飛的問題,而不是解決在這吵架打架的問題,是不是,這是明確的,如果這問題搞錯了,那你簡直太糊塗了,糊塗蟲,你買票幹甚麼?是不是?

第三個認知,我的目的是瀋陽,我的目的地不是在這吃飯、住賓館,這不是我的目地耶!是不是,所以我告訴大家,那一天所有旅客當中,唯一到達瀋陽的就只有我一個,為什麼?我告訴大家,我就跟機場的人講,我是個老和尚,七十多歲了,當時大概也七十四歲,我坐在這兒不動,大家都看到了,因為我絕對不怪你們,與你們無關,不怪你們,但是請問今天還有沒有飛瀋陽的飛機?他說有的,下午四點鐘,有一家航班從這起飛,飛阿爾濱在瀋陽停留,你可以乘這飛機去,因為他看到我,老是在那,沒有參加吵、沒有參加打,沒有參加鬧事,對我是另眼相看的,就告訴我這有一個電梯,直通到櫃台,把你撕得那張票在補回來,變

成一張完整機票,進去時候撕一半票,把那票找回來,然後你到航空公司去和他商量,今天下午四點鐘的航班,你可以趕乘的,我就按照他非常順利的,到櫃台把他票找回來,配成完整的票,我找那航空公司,我說剛才我是乘這飛機走的,現在班機不走了,要給大家賠償,我說我不用賠償,我希望乘這四點鐘航班,他們很熱情的,電腦一打,經濟艙全部客滿,頭等艙還有兩個位置,現在我就請你坐頭等艙位置去,不用你補一分錢,我就坐頭等艙走,沒有加一分錢,就是我的行為整個過程感動他們,而且沒有吵沒有鬧,因為你怪不了他的,你怪他做甚麼?他又不會留你,所以這個"認知決定你的行為"。

 

所以那天是我唯一到達瀋陽的,我的目地很清楚,我的目地是飛瀋陽,而不是在這要你賠償我,你賠償在多我也不要,我的目地是飛瀋陽,這是不是一個人的認知,所以我們有很多人吵又鬧,不能解決問題,就是他的認知出了問題,所以我舉我個人這個例子,一切問題能有正確認知,所以佛家就叫『見』嘛!

 

佛法講八正道裡的第一條就是要有正見,『見』對了,一切都對,『見』錯了,一切都錯了,所以我們有些人反戒、破戒,我說破戒不要緊可以懺悔,可以改正,但是『見』不能破,『見』破了,一切都錯了,是不是?那『見』在哪裡,在認知,是認知的問題,就是解決『見』的問題,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不能照見,那麼苦厄也度不了,這個見就是認知,學會『認知』,這是我們的根本,學會認知靠甚麼?這是我們佛家的根本,就是靠悟性啊!!靠悟性啊!!所有人最寶貴的素質是『悟性』,第五個問題阿,就是在悟性上解決問題,在認知上解決問題,時間也差不多,希望大家互相提問題。

 

這個題得很好。我到了法鼓山來,我覺得法鼓山就是我們中國佛教的未來,就是中國佛教的希望,因為法鼓山給我們界定了一個非常如法如一,依正莊嚴的品牌,我是很講究品牌的,今天市場是向品牌靠,所以品牌是企業的生命,品牌在哪裡,品牌不在廣告,品牌不在宣傳單上,品牌在就位員工每一個人的身上,那就是你的品牌,所以我一到法鼓山,一看到出家人、義工菩薩,我心裡好開心,

 

我就和佛菩薩在一起,他們那種恭敬心、那種禮儀,尤其是齋堂裡,一點聲音都沒有,個個都是坐得很正,手裡捧著碗,我好感動!!因為我在大陸,很難看到這樣,不是說不好,是他們不懂,不懂不能怪他們,沒有人告訴他耶。所以法鼓山的品牌,就是佛教的品牌,所以我講我個人的體會,品牌在每一個人自己的身上,站出來這就是品牌。

 

我在香港(中間略)香港人時間是很重要的,只要看沒有車子來,就一路衝過去,我穿長衫我不能跑的,所以我告訴我自己,紅燈是一個符號,符號是有內涵的,我跟我自己說他有五個內涵。

第一個他是法律,你懂不懂得法律,你守不守法?

第二個這是道德,坐人要不要講道德?

第三這是人和人之間關係,當然也是車和車之間關係

第四個是文化

第五個是心態。

是中國佛教的品牌,再來是個人的品牌,法鼓山無處不是文化,他賦予人文化,文化就是在行為當中,文化不在課堂中,文化是在一言一行中,再來是你的心態。

讓我到法鼓山很感動,法鼓山的品牌在員工身上,品牌建立不起來是靠認知,企業都是要保護自己的品牌,得到別人認可,我在講企業管理,都是再講自我的管理,都是再講自律,這是真正的財富,管好自己是每個人搶不走的,『戒』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律』是標準化、規範化,就叫做”如法如一”,都是符合規範的,標準化規範化是叢林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