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間【化敵為友】篇的感想

 

  

 

  孟子告子篇說:「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孫子兵法說:「不戰而能屈人之兵」是制敵上上策。這是政治家與軍事家的看法。

  而我們一般安善良民則希望「化干戈為玉帛」,正所謂「怨可解而不可結」。如果能夠進一步化阻力為助力,盡釋前嫌而「化敵為友」,於公於私,都是廣結善緣,何樂而不為?

  大師說得對:「敵人不一定是戰場上兩軍對陣,殺得你死我活,才叫敵人。」在這世間上「同行相忌,文人相輕」自古已然,都是擺明了敵對的態度。

  但是我們今天談的題目叫「化敵為友」,那是「化暴戾而致祥和」,是一種非常美妙的境界,絕對不是要我們劍拔弩張,殺氣騰騰的世界。

  這世間真的如大師所說的,是一個善與惡、佛與魔、戰爭與和平各擁一半的世界。有的很醜陋,有的很祥和。譬如說兩人對奕,「棋逢敵手」、「旗鼓相當」的局面,我們眼看高人過招,高來高去,變化無窮,有什麼不好呢?重要的是他們有「揖讓而升,下而飲。」那種「承讓」與「領教」的翩翩君子風度;化敵為友,互相琢磨戰技,有「當仁不讓」的勇氣,也有「甘拜下風」的精神,才真正是「化敵為友」的美德,也是中國禮教的極致。

  孫子兵法上講「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上策,因此張飛「義釋嚴顏」、孔明「七擒七緃孟獲」、「管仲相齊」,糾合諸侯,一匡天下,就被視為「化敵為友」的典範。

  其實「化敵為友」講的就是「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道理。現今,我們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勞資糾紛,問題的徵結就在於互為「敵人」的敵對態度上。

  我們知道,只靠暴力去壓制,對方是不會服氣的。勞資雙方若想要和平共存,互為唇齒,彼此應該將心比心,讓公司員工能以最愉快的心情來工作,如此才能使公司業務蒸蒸日上。若一味以權勢逼人,到頭來只會造成反效果,導致眾叛親離,一事無成。其實勞資雙方「對立」的存在,在所難勉;如何去化解,轉阻力為助力,達到互為表裡、互相倚賴,真是一門高深的「化敵為友」的藝術。

  剛才我曾根據大師的文章,約略提到「管仲相齊」,這猶如「蕭何月下追韓信」同出一個版本。另外「化敵為友」,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就是「廉頗負荊請罪」。

  我們讀史記,在戰國時代,趙國屢受強秦的欺壓,上大夫藺相如經過完壁歸趙和澠池之會以後,趙王封他做「上卿」,聲譽如日中天,把大將軍廉頗的地位都比下去了。

  大將軍廉頗的不滿,當然是預料中事,而光憑三寸不爛之舌屢建奇功的藺相如,有膽有勇,也非泛泛之輩,但他始終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較個人的恩怨」,相忍為國。絕不與廉頗針鋒相對,結果感動了廉頗,而自慚形穢,終於「負荊請罪」,成為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二人同心協力共同保衛著趙國的安全,這真是名符其實的「化敵為友」的最佳典範。平劇上「將相和」說的正是這一段故事。

  大師在這篇文章中也提到:「敵人可以提醒我們自己要謹慎、預防、精進;沒有敵人,就會鬆懈。」這句話也就是孟子說的「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的道理。

  最近美國有一篇對中國軍備不斷增強,對台灣構成軍事威脅的報告,我雖沒有很詳細去閱讀全文,但從標題中,至少可以體會兩岸軍備競賽的熱度,在敵我消長的過程中,隱然可以看出戰爭有一觸即發的危險性。

  然而如何去化解這場戰禍?那才是真本領。我們都知道,戰爭是不祥的,是不得已的。為了全民的利益著想,為了世界和平的維護,不但不可輕舉妄動,更要釋出善意,化敵為友。過去空喊「漢賊不兩立」的「成之為王,敗之為寇」的思想觀念,已經落伍了,何不盡釋前嫌,重歸於好呢?

  儒家講忠恕之道,就是勸人不要走極端,因為走極端,必然會因眾判親離而到處樹敵。

  星雲大師說:

  謙沖鮮招忌,忍讓少樹敵;

  澹泊無得失,寬容絕恩怨。

  所以我們多麼希望「化敵為友」、「化干戈為玉帛」以「謙讓」、「信賴」的態度化「鬥爭」為「融和」,轉「排斥」為「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