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間【宗教生活】篇的感想

 

  

        

  我們每天匆匆忙忙,汲汲營營,除了賺錢養家之外,我們到底在幹什麼?夜深人靜,你可曾去思考一下嗎?

  也許你會說,有,我的物質生活已經足夠了,起碼的生活條件,豐衣足食一樣不缺。我也讀書寫字,琴棋書畫,談情說愛樣樣俱足了,甚至於戲劇、舞蹈、種花蒔草、精神領域、藝術領域我全都悠遊涉獵了,這樣的人生還不夠彩色嗎?

  過去,顏回曾經告訴孔子說:「我可以坐忘」,孔子很高興的說:「你已經達到與大道相合的境界了,我也要跟上你才行。」這個坐忘就是能感受到自己進入了無限的時空裡,悠遊在無對的人我之外,那就是我們要宗教生活。

  今年開春以後,先有美伊戰爭的開打,烽火未熄,又傳來SARS的病毒的感染,連站在第一線的醫生護士,死的死,倒的倒,弄得人心惶惶,不知所終。和平醫院第三位陣亡的護士長林佳鈴靈骨迎回宜蘭老家,親戚、朋友不敢靠近,找不到誦經做佛事的人,只有佛光山蘭陽別院的住持帶著信徒前去誦經做超薦佛事。

  永樂法師說:「護士長說:防疫治病是醫護人員的天職,安定人心是宗教家的天職。」所以他能在人們最無奈、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助以一臂之力,這種物我兩忘,超越的人生觀,那就是來自於宗教生活。

  假如沒有宗教生活,在這個緊要關頭,如果人人還獨善其身,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那人性不是要向下沈淪嗎?這是我要強調的為什麼人需要有宗教生活。

  在人生的生命過程中,尤其生死兩大問題,誰來幫我們解開這個千古謎題,讓我們能夠安住身心,如何教導我們和諧群我,去除煩惱,超越輪迴,獲得一個自由自在能夠坐忘的人生。

那當然只有到宗教生活裡去尋找,我想每一個宗教都有他們教理、教義可以來解釋人生,規範我們的生活,幫我認識自己,透視人生的真相。

  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我選擇了佛教,因為二千多年前佛陀證悟成道,他所證悟的,可以做為我們生活中的慈航,可以幫助我們圓滿完成自己。所謂宗教生活,就是人生要有信仰,因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目標、精神才有依靠,行事才有準則;乃至遭遇苦難時,有了信仰就會產生力量,徬徨失意時,信仰可以指導我們方向,指引我們的前途;心中有了煩惱的時候,信仰會幫助我們獲得一股安定的力量。相反的,沒有信仰的人,茫茫無依,如同行屍走肉,生活沒目標。因此,信仰能夠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有信仰的人,即使遭遇到難忍的痛苦,或是致命的打擊,由於信心的生起,終能克服困難,再度燃起希望,沒有信仰的人,生命沒有依歸,生活沒有中心,而失去意義,所以說「信仰佛法可以產生力量」。

  提到宗教生活,當然是指信仰的問題,有的人一開始信仰宗教就走錯路,信了邪魔外道,這就是「邪信」。比邪信好一點的是「不信」,不信仰任何宗教固然不好,但是至少沒有走錯路,沒有中毒,將來還可以選擇正確的信仰,還有得救的機會。比不信更好一點的是「迷信」,迷信至少有善惡因果觀念,因此總比「不信」好;但是信仰最終的目的是要開啟智慧以解脫生死煩惱,只有選擇「正信」佛教才能獲得信仰的利益。

  在佛教的經典中,處處指陳信仰的利益。例如大智度論說:「信仰的利益如手」,又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華嚴經也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能夠正信佛教才能跟著真理走,才能產生解脫煩惱的力量,才能迎向光明的人生,才能創造幸福的前程。

  同時佛教有一套合乎道德標準的戒律和儀禮來規範人生的步調,可以說從出生、入學、成年、就業、信仰、結婚,乃至老病死,都有一套周全的儀禮可遵循。而戒律是用來規範我們的行為,讓我們知道何者可做,何者不可做,例如五戒、十善,讓我們對是非善惡有所選擇,進而將我們的身心導入道德的正軌,使我們趨向涅槃的解脫大道。

  這就是說「律儀道德可以規範生活」

  再說「佛法義理可以了悟人生」

  生命從那裡來?這是大多數人的迷惘。一般人說要找一個「最初因」,但是佛教的「緣起」說明「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也就是說,世間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不是憑空而來,也不是單獨存在的,所以「生命」是「十二因緣」關係和合的存在,它不是直線的,它像鐘錶的面板。由一到十二,週而復始,循環不已,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死並非沒有,生也並非永恆,生命是三世輪迴不已的,世間是苦空無常的,認識緣起,輪迴、無常的道理,有助於我們把握真實的人生,讓我們活得踏實、活得自在,尤其「緣起法」說明宇宙萬法都是因緣關係的存在,有因有緣,一切事才能成就,故應把人際關係建立好,如果自己破壞了因緣,不能把握因緣,萬事萬物就很難圓滿了。

  此外,因緣果報的道理讓我們了解,凡事有因有緣才有結果,有播種才有收穫。因此,了解佛教的緣起、業報、因果、無常、苦空等義理,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人生、了悟人生,進而掌握人生、開創人生。

  由此可知,既使一個醫護人員被感染了,如果有宗教生活、宗教信仰,他就會心甘情願,坦然接受,縱使受苦,也只是今生,不怨天尤人,說不定來生會有很好的果報,讓他提早了結一段因緣,未嚐不是好事。

  佛陀成道時曾發出宣言:「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意思是說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只因煩惱,無明覆蓋,不能見到自己的真如自性,就如明珠蒙塵,烏雲蔽日,因此有憂悲苦惱、有生死煩惱、有人我是非、有好壞善惡,有種種不如意、不滿足等,這些都是人生的缺陷。

  學佛修行,過宗教生活,就是要拂拭心中的塵垢,讓我的心光顯現,真如現前,獲得一個圓滿自在,不生不死,沒有人我對待,沒有時空限制的解脫境界,這是學佛修行的最終目標。

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只有三毒息、三慧朗,才能獲得身心自在,快樂過一生。

  經云:「人生難得,佛法難聞。」能夠得生人身,又能學佛聞法,是為極大的福報。

  學佛與不學佛到底有什麼不同?過去佛陀曾對弟子開示說:「一個受過佛法教化的人和一個未受佛法教化的人,遇到快樂的事物時,同樣會有樂受的感覺,相反的,一個沒有受過佛法教化的人,遇到痛苦的時候,往往悲不自勝,甚至徬徨迷惑,不知如何安頓自己,就如同中了第一支箭以後,又中了第二箭一樣的感到痛苦不安。相反的,有佛法的人,遭逢痛苦的時候,絕不徒然悲嘆,乃至怨天尤人,方寸大亂,因此不會有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甚至身處樂境中,也絕不放縱自己,因為一旦陶醉在樂境之中而放逸身心,就會有中第二支箭的痛苦。所以,有佛法信仰的人,自然不為苦樂所惑,也就不會再受第二支箭之苦。」

  人生在世,難免要受八風苦雨的摧殘,所謂「花無百日紅,人無百日好」,尤其宦海浮沈,旦夕禍福,誰能掌控呢?面對人生的順逆,日子總得要過,歡歡喜喜也是過一生,淒淒慘慘也是過一生。但是如何使日子好過一點,過得快樂安逸一點,那就非要有宗教生活不可。前面我說過,我選擇佛教做我的宗教生活,因為只有用佛教的律儀來規範生活,用佛法的智慧來解決人生的問題,透視人生的真相,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勇敢的活在當下,廣結善緣,看看能否圓滿人道,做一個菩薩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