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間【反主為客】篇的感想

 

 

  主客之間,原是相對之意。正如星雲大師說的:「賓主是有界限的,賓主各有各的立場。」

  今天所要討論的題目─反主為客,最典型的例子,莫如「狐假虎威」與「鳩佔雀巢」了,喧賓奪主,弄得不曉得什麼叫「客隨主便,以客為尊」,這樣的人際關係一定會出問題,相當值得研究。

  俗語說「入山看山勢,入門看人意」,這就充份說明主客對待之禮。過去我們常常在書本中會讀到「北面稱王」、「分賓主坐下」、尊稱老師為「西席」或「東向坐,西向立」等等,無疑的也是主客相對的禮貌。

  所以儘管我們現在的外交處境相當困難,交的都是蕞爾小國,但是他們的國王、總理來訪,我們仍然要以上賓相待,決不能因為他們土地比台灣小,人口比我們少,甚或有求於我們,都得依照國際禮儀,放廿一響禮炮隆重招待一番,所謂「盡地主之誼」也。

  開會,是我們現代人最佳的溝通方式與場合,尤其像五、六十年,有所謂「動員月會」,輪到當主席的人,在開會的時候,他就擁有民權初步所給予的權責,那 怕他只是一個工友,做長官的,或是公司老闆,總不能說:「你下來,我替你主持好啦!」長官、老闆在個場合,只能乖乖的坐到貴賓席上去,等到司儀喊完「貴賓 說詞」,仍得要等到主席來邀請,才能上台致詞,也僅限於致詞而已,對討論的議題,一樣要遵照主席的裁決,可見賓主之間定位的關係,自有它一定的內涵與規 矩。

  相信您一定聽過一句話,叫做「伴君如伴虎」,能夠陪伴君主,與君主長相左右,那是會羨煞許多親朋好友的,可是一個不小心,可能就會卡嚓一下,人頭落地哦!為什麼?因為不懂君臣之道,不懂賓主之禮。

  儘管主官、主管曾經以關愛的眼神眷顧你,但是他很怕你反客為主,奪去他的光芒,也很怕他的寵臣羽翼長成,恃寵而驕,可能會被取而代之,所以主人往往為了怕尾大不掉,先來個殺手鐧,政壇蘇某人、宋某人的下場,可為殷鑑,你說對不對。

  這篇文章中,大師提到現在是民主時代,服務公職的人員,都叫公僕,但是人民到各級政府洽公,政府的辦事員仍然是這一個單位的主人,民眾前來,也應該稱之為客,不可以「反賓為主」,當然也不可以「反主為賓」。

  確實,在這幾年,基層的政府單位,對老百姓上門辦事,真的不一樣,最明顯的是戶政機關與地政機關,只要你一進門,熱茶就端上來了,還問你要辦理什麼事 情,需要協助嗎?前一個多月,我到羅東鎮公所申請補發證明,結果是一位秘書跑出來帶我去找承辦員,並且交待儘量給予方便,還要我留下電話,以便通知領件, 賓主之間真的好歡喜。畢竟人民受尊重,心中一歡喜,對申請手續的繁雜,也就不介意了。

  道家的祖師爺─老子認為要在世上平安無事地活下去,需要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種觀念非常符合星雲大師的老二哲學,怎麼說呢?

  慈是對別人慈愛,儉是凡事要有節制,不敢為天下先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因為對人慈愛,才能產生勇武;對事物含藏節制,才不會有所匱乏;不敢站在人家的前面,反而會受到別人尊敬和推崇,成為萬物之長。

  其中,「不敢為天下先」可以說是現代中國人「中流」思想的典型。因為站在前面的人事事爭先,往往做了自不量力的事而不自知。而人生是一場馬拉式的賽 跑,爭先的人往往未到終點就已身心俱疲,無法完成競賽。再說,站在前面的人,最容易成為別人攻訐的目標,為了防備他人而心神不寧,也是造成失敗的主因。

  處於最後容易被人看輕,站在前端又容易受傷害,所以只有從容地立於中間,才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主賓應對之禮,也可以從孫子兵法中,擷取一點教訓,孫子兵法說: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致人」是採取主動的人,應是主人的角色,這在軍事家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致於人」則是被動的,屬於客人的角色。

 

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所謂「致人」就是要掌握制敵先機。在所有戰爭中,敵人和我都盡力爭取主導權,主導權就是軍隊的自由權,軍隊若喪失主導權,成為被動立場,也就喪失自由,必然為敵人所消滅。

  若能掌握主導情勢的地位,便能從容地謀劃作戰,相對的,選擇作戰方法的幅度就加寬,這就是致勝先機。

  在棒球場上,是以先得分來取得主導權,因此常用觸擊球讓跑者安全上壘,得到分數後,改採打帶跑或盜壘來積極進攻。對方在失分之後容易心浮氣躁,造成錯誤連連,這就是大舉進攻的最好時機。

  當然,要掌握主導權,必須事先作正確預估,比對方先一步抓住契機,這將成為勝負的重大關鍵。

 

久受尊名不祥

  范蠡是輔佐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的功臣,但是當他協助越王完成復國大業後,就放棄大將軍的地位,毫不依戀地離開越王身邊,來到齊國,從事商業活動, 而成為成功的商人。齊王想盡辦法要他擔任宰相,他說:「享受太久的榮耀是不祥之兆。」而加以婉拒,然後又移居他處,再創事業高峰。

  地位高,風評好,這是人人所企求的,可是攀至顛峰後,不免也會有「高處不勝寒」的蕭颯淒寥感吧!范蠡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斷然隱退。

  大家都聽過「明哲保身」這句話,可是一提到「保身」,就顯得有點不好意思,認為畏縮退避,不敢和現實相摶抗的表現;其實「保身」之意是在亂世中能堅忍忍地活下來,其方法即「明哲」,意謂具深度的洞察力。而范蠡正是屬於這種人。

 

戰國策-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戰國時代的外交戰略叫「合縱連橫」,為了對抗當時勢力龐大的秦,六國聯合起來的防衛戰略就叫「合縱」。「合縱」政策的推行者是蘇秦,蘇秦為了讓六國同 盟,奔走各國、遊說君王,他最常使用的一句話就是:「寧為雞口,無為牛後。」意謂惟秦國是從的生活太屈辱了,我們國家雖小,也該擁有自主權,設法擺脫為秦 附屬國的陰影!

  這種氣魄雖然不錯,具其真理的一面,但現代人也有難以實行的一面。因為要選擇雞口或牛後生活,須配合自己的能力或適性來判斷。能成為雞口當然好,若不能,還是在組織內好好完成自己的責任吧!看自己是什麼料子。

 

孟子說:位卑而言高,罪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地位低的人批評比他地位高的人,是不應當的。孟子認為,人人應該認清自己的身分,上位者有上位者的尊嚴,下位者有下位者的持守,下位者只要完成上級所交代的任務就好,不可僭越。超越自己身分的言行,是破壞秩序的做法,會惹禍上身。

  一定有人認為,這種思想太古老封建,但只要看看現實社會中,隨便批評長官的人,會產生多大的負面影響,就會相信這句話仍有其具真理的一面。

  試想,上司也是人,不管他接受批評的雅量有多大,或多或少都會影響你的人際關係。再說,自己的意見若不受採納,心中難免不平、沮喪。這又是何苦呢?

  最近這幾年,每每在電視新聞中,出現某人士高舉標語牌,緊跟在新聞主角的背後,讓他的訴求藉著錄影機來曝光,目的當然很簡單,他可能有冤難伸,這種插 隊的行為可視為一種反賓為主的「喧賓為主」,我們認為:「其情可憫,其行可議」,為什麼要這樣窮攪和呢?而大家對他也莫可奈何?

  最後大師特別提到有某些信徒主持寺廟,邀請十方僧侶參加誦經拜懺,聽令其指揮擺佈而沾沾自喜,我們實在不知道這些人是不是利令智昏,他們心中還有佛法嗎?還有因果觀念嗎?這種顛倒妄為,除了反主為客,也說明了無知與愚痴。

  現代的社會,不但氣候反常,人性反常,真的如大師所謂,官不官,民不民,師不師,徒不徒,賓不賓,主不主,喧賓奪主,反主為賓的顛倒亂象,不知伊於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