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間【家的真義】篇的感想

 

    

        根據說文解字、家,從宀從豕。古人以豕為財產的標的,把財產圍在屋子裡,自成一個小王國,那就是家。所以家是我們生活的重心,供我們休養生息的地方,是我們的避風港,也是我們的安樂窩。

家的名稱、家的內容、甚至於人物、畜生都與家有許多牽連,大師在這篇文章中,已經舉了很多例子。我也來舉幾個比較好玩的例子,以附庸風雅,請不要見笑。

譬如:「家書抵萬金」出自杜甫的「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家徒四壁」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家居徒四壁 立。」再如「家常便飯」則出自陸遊詩「茅簷喚客家常飯,竹院隨僧自在茶。」「家無長物」出自晉書王恭傳:「恭曰:『吾平生無長物。』」又如「家醜不可外 揚」出自五燈會元:「僧問化城鑒,如何是和尚家風。曰:不欲說。曰:為甚如此。曰,家醜不外揚。」以上五個和家有關的句子,和大家結個緣。

對父親稱家嚴,對母親稱家慈,一般人都知道的,但是往往在父母往生以後,做人兒女的自稱就亂了方寸了。有一次,我替一個朋友寫訃聞,我說:我們不要照人家 那樣寫,那有父母往生了,做孩子的竟然自稱孝男、孝孫,真的不知天高地厚,朋友說:「對呀!那就照著老師的意思寫吧!」我就給他寫上『孤子:某某,某某等 隨侍在側。』朋友竟然大叫起來,「老師!你錯了,我們兄弟五、六個,你怎麼說是『孤子』呢?」害得我從頭教他說:「父死曰孤,母死曰哀,父母雙亡則稱孤哀 子。」現在「家禮」不知到那裡去了,書本上沒有,老師不教,將來電腦網路上也不會有,奉勸大家趕快學學「家禮」,這套懂了,一定成為國寶級人物,因為那裡 不死人呢?

這篇文章中,星雲大師提到「家禽不是野禽,家雞不是野雞,家鴿不是野鴿,家狗不是野狗。」真是福至心靈,說得有趣極了,單就句子的排比已經不凡了,加上強 烈的對比,就更有意思。你看,既是家禽一定是馴良的,養尊處優,完全喪失了鬥志。家雞不若野雞,尤其現在的飼料雞,生長在溫室裡,可以坐享美食,一身贅 肉,難怪有錢人家,寧吃土雞,不吃飼料雞。但是家鴿卻比野鴿管用,因為飛鴿傳書,那是經過訓練的家鴿,現在用以比賽,為主人賺賭金的,也是訓練有素的賽 鴿,看來野鴿子不會有什麼春天。家狗當然比野狗尊貴,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小心,家狗有時候也會變成野狗。最重要的是「家犬可以由文言文翻成白話文『家 狗』,只有『小犬』不能翻成白話文的『小狗子』,否則你就成了『犬父犬子』」。

能夠以家為天堂,以家為安樂窩的,首先我們得恭喜你,因為你有一個勤儉持家,以夫為貴,以夫是崇的老太婆在背後為你做推手。但是請不要誤會我的美意,我之 所以稱你那偉大的另一半為老太婆,是因為她一定可以從一而終,不會中途變節;二是她一定可以和你白頭偕老,成為真正的老伴,那個時候,你叫公公,她叫婆 婆,所以尊她為老太婆,你這個家才撐得起來,你才樂意回家吃晚飯。

「有的人說回家的感覺真好!」那是剛下飛機的時候,相信許多人出國觀光,他們在旅途中,常常有感而發,認為外國再好,怎麼樣也比不上在台灣家鄉好,論風 氣,台灣何處不風光。論自由,深更半夜,四處遊逛,沒人干涉;要吃要穿,那樣不便宜;要看病,一卡在手,僅管看,還可一年拿四百多天的藥,居然無法可管? 在旅途中,難免舟車之苦,假如飛機遇上亂流,大家屏息捏拳,口念阿彌陀佛,只有這時候最虔誠;假如不幸遇到劫機,那就更恐怖了,能夠平安落地,一條命撿回 來,這時候,真的「回家的感覺真好。」

這個世界說他公平也甚公平,說他不公平也很不公平。貧窮的人家,常常三餐不繼,偏偏兒女成群,食指浩繁,天天為生活費、教育費捉襟見肘,父母為兒女衣食操勞,實在好辛苦。古人說兒女多是福氣,可是兒女多了,怨氣與煩惱也多。

家境富裕的人家,往往人丁單薄,家產無人繼承,一生積蓄,豈不白白費心,叫人死不瞑目。

且看古德這樣說:

貧室多為兒女苦  家饒又慮子孫稀

道人飯罷無餘事  西望白雲片片飛

我看,我們還是嚮往極樂淨土那個家比較好,省得煩惱省操心。

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現代的家庭,父母要如何對待兒女才好呢?應該多為他們積德,不要積財,讓兒女有開創自己前途的意志、能 力,不要使喚兒女、壓迫兒女,要他們補這科、學那樣、強迫他們在補習班成長。兒孫自有兒孫福,不必對兒孫有太多罣礙,讓他們自由去發展,才能創造現代的健 全家庭。

否則的話,就會「有人故意蹺家,把家比做枷鎖,比做牢籠。」回想前二天,報紙登的,別只責怪小孩子為什麼願意整天泡網咖?為什麼不去問問何以小孩子樂意泡 網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瞭解家庭何以變冰窖,先要去探討原因呀!冰窖不是由寒舍變來的,寒舍只是古人自謙之辭,其實,寒舍是很溫暖的。

我們學佛拜佛的人,也應該趕快找個安樂無憂的家。我們流浪在生死海裡,沉淪流轉太久了,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家鄉在那裡。

明朝、憨山德清禪師的偈語說

少小離鄉不記家  回思往事總堪嗟

故人猶想兒時面  枯木難開舊日花

所以我們要趕快找到自己的根源,找到自己真正的心靈故鄉,一旦無常來到,才有個千秋萬世歸宿的家。

這一篇文章最後,大師是這樣說的:「俗語說:『桃源雖好,總非久戀之鄉』」。我想,學佛之人,居家雖美,總非極樂淨土、早證菩提,換個新家,托生蓮邦,多麼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