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間【尊重生命】篇的感想

 

  

        鄭石岩教授說:「生命是有時而終的,總有一天會過完:不過人生難得,我們要透過生活的體驗,學習和成長,才能令自己的智慧和慈悲的本性漸漸趨於成熟。」又 說「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趟旅行,那麼請記得,一定要作個豐富之旅,然後恬淡地回到毘廬性海的老家。倘若把生命當作蒔花接木的園丁,那請提醒自己,別讓庭園 荒蕪,要經營絢爛美麗的花園,然後慷慨地與人分享。」這一段話,可以說對「尊重生命」做了最好的註解。

  星雲大師說得對,世間最寶貴的東西,就是「生命」,任何生命都應當受到尊重。連螻蟻、浮游那樣細小的生命,都努力在追尋生機,希望能存活下來,但是人 類往往是生命的殺手,不但人與人相爭要互相殘殺,凡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游的、千方百計,就是要捉來吃,這種殺生是最惡劣的行為。

  在生物界,有它自然的食物鏈,牠們之間相生相剋而維持了生態平衡。而人類在牠們中間硬要插一腳,任意破壞生態,無視於環保的重要,當然是傷害生命的表現。

  佛經上說:「我肉眾生肉」,人為魚肉,我為刀砧:真的「欠債還錢」,但欠命不知要還什麼?古德苦口婆心勸諫世人:「勸君莫打三春鳥,母在巢中望子歸」。如果能易地而想,假如我是籠中鳥,甕中鼈,將作何感想?我們曾捫心自問嗎?

  人都自許為萬物之靈,但是所表現出來的行徑,往往是刀光劍影,一付殺氣騰騰的樣子。其實誠如大師所說的:「一花一木,都有生命,一山一水都有生機」。 任意暴殄天物,那怕是隨意丟棄一張白紙,倒掉一杯清水,捨棄一片菜葉,都是不應該的;有的為了金錢,而擄人勒贖,酷刑虐待還不夠,外加焚屍滅跡,甚至於不 服父母管教,刀殺父母百餘刀,那樣泯滅人性,實在是整個人類最大的悲哀。

  殺生,不只是對待人和動物,蟲蟻蚊蚋等生命體的殘暴態度,凡是點滴的物質,任意浪費糟蹋,都是殺生。即使是家中的衣服、桌椅、家具等,你不愛惜它,縮短應有的使用年限,這何嚐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殺生」行為,也是對生命的不夠尊重。

  舉凡文明國家,都主張禁獵、禁屠,甚至專設野生動物保護區,來保護瀕臨絕種的動物。如美國的黃石公園、如果在參觀途中遇到狗、熊、鹿等動物,車都要停下來,讓動物先過去,因為公園是他們生活的領域,人類應予禮遇尊重,我們來看唐朝杜牧的詩偈:

  已落雙鵰血尚新  鳴鞭走馬又翻身

  憑君莫射南來雁  恐有家書寄遠人

  反觀我們的社會,孩童常常玩弄小鳥小魚,捕蟬捉蚱蜢,扔石頭打牛羊……很少看到父母出面阻止,從小就虐待動物,如何培養愛心?沒有愛心,暴戾之氣日 增,長大了怎麼不殘殺生命呢?所以教導孩子如何心存感恩,惜福愛物,恐怕是當務之急。多點愛心,少點暴力,社會才會更加美好。

  孟子梁惠王篇上說:「君子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這就是君王行仁政的法術。

  又說:「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者死 無憾也;養生者食無憾,王道之始也。」這兩段話真的可以做為中國王道精神的典範,不但尊重生命,更是重視環保的始祖,為什麼呢?不違農時和斧斤以時入山 林,都是依照時令來作業,避開生育成長時期,作物就可以生生不息;數罟不入洿池,是說細密的網子不入深池打撈魚蝦,把不夠大的魚蝦放生了,才能繁延更多魚 蝦,這才符合自然之道呀!

  有人說當兵要打仗殺人,那就犯殺戒,是不尊重生命,你認為如何呢?重要的是在於為什麼要殺人?假如是用仇恨心、瞋恨心、私心去殺,當然是不對的。如果 是以救人救世的心,大慈悲的心,降魔的心,雖是誅殺亦有功德,那就無關於尊重與否了。釋迦牟尼佛過去在修行時,殺一個惡人,救了五百個商人,這也未嚐不 可!所以清朝吳生的詩偈說:

  身在營中心出家  身披鎧甲是袈裟

  刀刀親見彌陀佛  箭箭射中白蓮花

就算人在軍營中,只要心存道念,就算身披鎧甲,也等於是披袈裟一樣。有修行,在刀槍環伺之下都可以見到彌陀佛,只要是以佛心對待世間,箭箭射出都是白蓮花,不會離經叛道,表相並不重要,有道才是重要的。

梁襄王問孟子「那個人能統一天下呢」孟子說:「不喜歡殺人的人就能統一天下。」這是孟子規勸君王要以仁道教化人民,才能統一天下,人民才會以仁道愛戴君王而服其領導。

尊重生命,就是要清楚了知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用智慧來實現愛,愛生活、愛生命、愛自己也能愛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