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間【生涯規劃】篇的感想

 

  

  「生涯規劃」是現代社會、現代人生的一個現代新理念。這一點非常正確,不管你認為「人生七十古來稀」或是「人生七十才開始」,反正日子總要過的嘛。農 人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作業程序,生意人則有運無、待價而沽的能耐;那麼其他人幹什麼呢?做官的,總不能老是五日京兆,隨它宦海浮沈,年輕學子不能老是上 課寫筆記,下課背筆記,考完一切都忘記呀!所以如何規劃你的人生,安排你的作息,看來是相當重要的。

  談生涯規劃,當然是百花齊放,不可能有標準本可以依樣畫葫蘆,只能各憑所好,各顯神通,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別人的規劃,只能做個參考而已,畢竟因緣條件不同,所以無法「向右看齊」。

  譬如「生涯規劃」本文中說,有的人規劃自己一生的金錢用度,有的人規劃感情生活,甚至於「傳宗接代」也都有長遠的規劃,有規劃才能循序漸進,克底於成。

  星雲大師在佛光菜根譚裡説:

  「有計劃,則不亂;有分工,則不忙;有預算,則不窮;有歡喜,則不苦。」

  人生雖然短短幾十年,可是時間既不回頭,也不能浪費,既是一分一秒給我們,就得一分一秒做最妥善的安排。

  孔子的人生規劃,是出於論語為政篇。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到了三十歲而「玄」,玄就是不動,做人處世的道理不受了,但心中有所疑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這是對形而下的學問 人生而言。到了五十歲才知「天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來源,屬於形而上的思想本體範圍。到「六十而耳順」,有點問題,以前何以不順,有中耳炎嗎?這句話可 能是說:好話壞話儘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喜怒笑罵隨他);心裡平靜,但卻明辨是非,這個層次已經很高了(很不容易)。再加十歲,才「從 心所欲」,照西方文化的說法就是「很自由」,但更重要的是緊跟著「不踰距」三個字。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範圍,「從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過應有的範圍,這 句話也通於形而上的道理。(狗仔隊跟到總統官邸去,說是新聞自由,道理能通嗎?)

  大師這一篇文章中,舉出佛教主張「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行解並重」、「慈悲喜捨」等等都可以做為人生的生涯規劃的依據,真讓我有大夢初醒的感覺,原來這些在佛門常見到,很熟悉的字眼,也有這樣的妙用,為什麼以前都沒有「參」透呢?

  大師在佛光菜根譚裡有這樣的偈語:

  秋天積穀存糧,自然不愁嚴冬來臨

  白天設備照明,自然不怕夜幕低垂

  平時積德養望,自然不憂毀譽加身

  生前獻身社會,自然不懼遺憾後世

  (穀滿倉,米滿缸,嚴冬有時盡,春夏又來了,何愁之有。夜幕低垂,可是華燈已上,同樣可以大放光明,趨走黑暗。德高望重,做個青天老爺何懼黑風惡浪,我是八風吹不動,功在社會,伏仰無愧,光明磊落,對得起天地良心,何憾之有。)

  這也再再說明任何行事,都要有所規劃,而且要恰如其份,適得其所,才不會使這一趟人生走了寃枉路。

  大師雖然給我們舉了很多的生涯規劃的方案,同時我也聽了趙寧博士的高見,讓我收穫頗豐,不過大師也說:「其實,真正的人生規劃是不確定的,各有因緣,有時候實在由不得自己作主。」

  大梅法常禪師有一首偈語

  一池荷葉衣無盡

  數畝松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住處

  又移茅屋入深居

  (一池塘的荷葉,給我作衣穿,我就穿不盡了。山上那許多松樹,以松花當飯吃也吃不完。住處被世人知道後,來訪的民眾太多,干擾了修道生活,那怎麼辦呢?只好再把房子往深山遠處移了。)

像大梅法常禪師能夠自修,也能度眾,就是有自覺的人生,自度的人生,和利他的人生。不管世間怎麼變化,他都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生命才有意義,人生才有價值。

中國的儒家思想,要我們讀書人要以「天下國家為己任」。要能心繫天下,要能安邦定國,而我們的師父─星雲大師寄望我們佛門子弟「移風易俗」作為自己人生規劃的前提,無疑是要我們淨化人心,淨化感情,善用金錢,以德服人,才是最好的生涯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