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間【得獎】篇的感想

 

 


  「得獎」是一種榮譽,代表你的成就獲得肯定;當「得獎」的掌聲響起,所有的辛苦、淚水都有了代價。正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中華少棒 紅葉代表隊一舉拿下世界少棒桂冠的時候,多少人在電視機前擦拭歡喜讚嘆的眼淚。可見「得獎」是多麼令人興奮的美夢呀!但是別忘了「盡其在我,雖敗猶成;僥 倖而得,雖成實敗。」

  從這一篇「得獎」的大作裡,讓我們深深佩服星雲大師的博學多聞,他雖是一個方外人,可是對於世俗的文化,卻瞭若指掌,一口氣說出了那麼多的獎項,實在不容易。

  在那麼多的獎項之外,台灣還有一項公開的秘密獎項─出國考察,拿公帑作考察之名,實則盡觀光酬庸之實,落個賓主盡歡,我們不談也罷。

我們來談「頒獎鼓勵,自古有之」比較有趣。過去君王賜匾進爵,都不足為奇。有時候皇上一高興,來個賜食(送飯送菜),把他吃的飯菜賜給元老重臣吃,以示獎 賞,但是這道菜一送來,阿彌陀佛,只能拜,不能真吃,連著三天三夜,早晚三餐跪著叩頭呼萬歲,真是太辛苦了。最奇的是賜姓,鄭成功,被賜姓為朱成功,與君 王同姓,所以被稱為「國姓爺」光榮則光榮矣,但是姓可以改嗎?你說好笑不好笑。

得獎是否公平,實在很難說:有時候競爭者都很傑出,難分軒輊,偏偏又僧多粥少,總會造成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場面。所以落獎之人,可能更優秀、更偉大,更有成就,只是未被真正的發現吧了!

當然評審員也是人,他也有七情六慾,鑑賞標準雖可量化,但是取捨的標準,就看個人的拿捏,也許會偏心、徇私,都會對評審結果產生意外,讓行家跌破眼鏡,還 好這種意外都不常態。因此對於得獎的人,我們應給予喝采歡呼。對於不幸落馬的人,也應給予更多的掌聲鼓勵,希望再接再厲,寄予無限的關懷。星雲大師在佛光 菜根譚裡說:

「能不計一時成敗,才能成就千秋之偉業。

    能不計個人得失,才能圖謀萬民之福祉。」

       國父革命不是經過失敗嗎?蔣中正三次隱退,也是為萬民之福祉設想呀?

  說到台灣每年的「好人好事」代表推薦,星雲大師說的真是一針見血,真的有的人條件不足,卻千方百計,想盡辦法去爭取;有的人條件優越,任你三催四請,他卻無動於衷,視虛名如浮雲,只顧默默奉獻,既不求聞達,也不圖掌聲,真如空谷之幽蘭,這也是少數之異類。

  對於論功行賞,古人有「倚樹論功」之美德,今人則靠「套交情攀關係」,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有人漏夜趕考上京城,有人夜半辭官歸故里」這是世間的眾生相,所謂「鐘鼎山林,各有其志。」不過,重要的是「要爭千秋,而不爭一時」,古人說:「其爭也,射御書數,揖讓而升,下而飲」,雖然爭得面紅耳赤,但是風度翩翩,那才是君子之爭,得獎才有意義。

  在台灣的官場文化裡,當官本來就是「宦海浮沈」,而相當有草根性的「阿港伯仔」,始終抱持著「不伎不求」,順其自然的態度,無疑是一股清流,讓人無限 敬佩;相對於一些未獲提名,未受青睞的政客,動輒撕毀黨證,攜槍帶械投靠敵營,以求一官半職,真是情何以堪。

  頒獎表揚,升官進爵,都是得獎。星雲大師說:

  「世間的得失皆有前因;人生的苦樂都有所緣。」

         又說

  「能以平等觀看待一切眾生,就是法界圓融;能以因緣觀看待一切事物,就是緣起緣滅。」

 

        所以得獎未必可喜,只是責任的加重,不得獎也不必悲傷,須知「強人還有強中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些許的失敗,算得了什麼?

    「得獎」就是一種勝利的表徵,因此「得獎」之前,一定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所以說「得來不易」。可是世人未必懂得「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道理,尤其在「得獎」之後,竟然「得意忘形」,趾高氣揚,那就非常危險了。

        孔子參觀魯國宗廟的時候,看到「欹器」,這是一種裝水的容器,空著的時候呈傾斜狀態,裝半瓶水時便直立著,裝滿水之後則會翻覆。當時孔子就命弟子把水倒進去看看,結果一倒滿就翻覆掉了。孔子歎息到「怎麼知道滿了以後會翻覆呢?」

        這是說明顛峰狀態常是危險的前奏,因為凡事好到極限時,最容易驕傲自滿,所謂「驕兵必敗」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得獎」之後,應如「飽滿的稻穗」越是低垂越好。

        獎賞有激勵的作用,得獎代表成功與肯定,這是人人盼望的一份榮譽;但是人生舞台上,未必人人有獎,有時候毛遂自薦也是方法之一。然而,如果你懂得「花看半 開、酒飲微醉」不是更美妙嗎?因為「前進」是半個世界,「後退」也是半個世界;只要因緣際會,何愁「獎落誰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