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悟之間【用人學】篇的感想

 

  


  古人說:「良禽擇木而棲」「忠臣不事二主。」在現代人的眼光裡面,好像沒那麼一回事;不信的話,請看看那些所求不遂,立即跳槽、挖角的勾當,便可一目了然。

  劉備三顧茅蘆,諸葛亮感知遇之恩,乃竭智盡忠,為劉家父子效命,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搞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中致命的吸引力,乃在人格的完全受尊重。

 

  我們常聽說「用人難」,「難用人」,確實很難,尤其今天這個題目,星雲大師一開頭就告訴我們,管事、管財、管物,那些無情的事物,容易受人擺佈,可以聽命於人。但是,「人」要管「人」,這其中的道理與奧妙,相信不會比三藏十二部經容易。

  別說商場競爭,政治結盟那樣複雜的社會結構,就是夫妻之間,父母子女之間,你要把它擺得恰如其份,真正做到父父、子子的定位,恐怕也相當不容易,否則怎麼會有逆倫弒親事件的發生。

 

  談到這裡,我們實在不願意介入政治的評論,不過最近在立法院掀起的「奉養尊親屬」立法條例,真的應了「離世求菩提,猶如覓 兔角」,簡直是本末倒置了嘛!

  父母養育子女,子女奉養年邁雙親,是天經地義的,是道德與倫理的問題,不是法律的問題,更不是買賣的行為。為什麼不從根本孝道精神去教育子女,為什麼不在救心的工作上去努力,真的很奇怪唉!

  對於用人的學問,誠如星雲大師說的「牽涉的層面很廣。」因此有所謂「用人唯才」、「知人善任」等等。而過去許多政治家或是成功的事業家,他們多少都俱 備有觀人術。當然我們不可以以貌取人,也不便以偏概全。不過以諸葛孔明曾對劉備說過,「魏延腦後有反骨,每欲斬之,因憐其勇,故姑且留用。」到後來五丈原 孔明歸天,魏延果真不服楊儀調度而造反,而諸葛武侯又預留錦囊妙計,加以制服。以及孔明揮淚斬馬謖那一段故事,更說明了星雲大師在佛光菜根譚裡說的:

  發掘人才是靠人,而非制度,

  統領大眾靠制度,而非個人。

  真的,用人要靠制度,要理智勝過於感情。

 

  星雲大師說得真好,他說:「人,並不是萬能的,不可能事事都很在行,但是每個人也必有自己的專長。有的人自己的長處,連他自己都不知道,這就像曠野裡的金銀,便需要靠主管的慧眼來認識了。」

    在佛光菜根譚裡,大師也這樣說: 「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權衡之道,往大處著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藥。凡人皆有長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長,破銅爛鐵也能成鋼。 」

 

  伯樂識良馬,英雄惺惺相惜,在在說明慧眼識英雄的道理。但是最重要的是「以誠相待。」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賓主之間,能夠心甘情願,肝膽相照,就如星雲大師說的:「一個主管用人,他必須要發現被用者的長才,護其短處,即使偶有過失,也要代他承擔責任,要讓他有發揮的空間,要跟他保持經常的連繫,在尊重、知遇之下,他才肯為你所用。」

  現代的公務員都抱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記得佛光大學設校初期,為地價問題,宜蘭縣長游錫堃先生與財政科長觀點不同,引起爭議。當時我在現 場,游縣長就說:「如果是屬於省府與中央的見解問題,我去疏通,如果限於法令規章,記過由我承擔,你就是要在最短期間給予正確的答覆。」對游縣長這種代部 屬承擔責任的勇氣,我們佛光人真的衷心的感激。

 

  這篇章中,大師提到「一個被用的人,要知道他是人,不是物,他是有專長的人,他不是奴才,不可以呼來揮去。」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也就是在「尊重與知遇」之下,成就了相互間的事業。

  佛光菜根譚裡,星雲大師也說:

  人,須經過「人事」的歷練,才能成長,

  人,須尊重「別人」的存在,才能擴大。

  中國歷史上,戰國時代養士之風興盛,動輒幾千人,難道養的都是飯桶嗎?所謂「禮賢下士」、「養兵千日,用於一時」,平時的尊重與瞭解,才能獲得將士效命,克敵制勝。

  用人學,在機關行號裡,叫做「人事管理學」,在部隊裡叫做「領導統御」。

  組織管理的要訣,如「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大國若烹小鮮

  「小鮮」即是小魚。煮小魚時不可隨意翻攪,否則就不能保持完整的形狀,味道也會失去鮮美。治國的要領和這個道理相類似。

  政府若是凡事都仗著上位者的權力去干涉人民,是會產生反效果的;讓民眾享有充分的自由,國家才會治理得很好。為政者若能站在高處默默觀照事態的變化轉移,這樣才是理想的政治。

  企業的組織管理也是如此,如果總經理將員工一個一個看得緊緊的,連傳票的細目都不放過,不但員工難以忍受,斵喪士氣,恐怕連總經理本身也吃不消。其 實,總經理應該營造一個使員工能安心工作的環境,日常業務都交給一般主管去做就行了,自己只要負責企業經營的大方針即可。總之,獨裁專斷的作風並不適用於 公司的長期發展,唯有改變組織管理方法,記取烹小鮮的道理,才能使業務蒸蒸日上,迭創佳績。

  用人,要包容異己的存在,要包容無心的錯誤,也就是說,「在上位者要懂得謙虛。」

 

善用人者為之下

  有一句「夜郎自大」的成語,是說在漢朝西南方有個夜郎國,雖然勢力不弱,卻不知道有個精實強大的漢,比較起來,它只能算是獨霸一方的山大王,在自己的 領域中稱雄。若把「自大」兩個字湊為一字的話,就變成「臭」,也就是說自大的人會散發出一種令人厭惡的氣息,使人不願與之接近。

  所以《老子》說,善於用人者,待人必謙下,這是領袖人物必備的條件之一。

  「優秀的指揮官不好動武,善於作戰的人不因情困,有成就的名人不與人舛。」《老子》稱這種德性為「不爭之德」,亦即為人要謙遜的意思。

  但有一點需要強調,《老子》的謙虛並非消極的處世態度,只不過是深諳謙虛的實際效用罷了。

  這篇文章的最後一段,星雲大師說:「用人要用心,所以主管不能把部屬只是當做工作的伙伴,而要做道德、情義、思想、精神上的伙伴。」

 

  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假如上司對部屬任何一點錯誤都不肯放過,將部屬責備到體無完膚的地步,部屬必然覺得顏面全失,而無心工作。善於用人的上司,在訓 完話之後,就會假裝若無其事,為對方找台階下,或者透過其他部屬,指示一條敗部復活之道,這也是「圍師必闕,窮寇莫追」的道理,總要給人留一點顏面,留一 條生路。

  星雲大師說:「不要讓部屬只是用『人』來做事,而是用在『做』,這才是最高級的用人學。」這句話有很深厚的哲學意味。

  荀子也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用在現代的企業界也一樣;因為即使主管是制訂計畫,統理一切的人,但是 許多細微末節,實在無法親自操持,必須仰賴部屬的協助配合,使得主管和部屬之間的關係益形重要。主管就像是舟、船,而部屬則為支撐船的水,別忘了,水看似 平靜,卻隱藏難以估算的巨大能量,千萬輕視不得。

 

佛教的人事管理

  現代社會科學裡,企業管理是很熱門的,大家都希望學習企業管理,在這個管理學內,有一門非常難做的學問,就是人事管理。而在佛教裡,從過去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以來,佛教就非常重視人事管理。佛教如何從事人事管理呢?

  第一,要顧及全局─對於全寺大眾,要能全部照顧周全,不可以只偏於某一邊。在叢林裡,有的人重視行持,有的人重視理解,有的人重視苦行,有的人重視雲遊,管理領導者必須要顧及全局,不能偏愛某一方。

  第二,要明白分工─叢林裡,所謂四十八單職事,是最講求分工合作的。

  第三,要知道協調─叢林大眾的人事,最重要的就是互相溝通、互相協調。

  第四,要用心策劃─一個叢林容納幾百人、幾千人,要大家相安無事的修道,就要靠周全的策劃和計劃。

  第五,要全力推動─所有寺院的行政,有的人煮飯,有的人燒水,有的人掃地,有的人種植田園,有的人管香火等等。大家都要全力推動,不互相因循推諉。

  第六,要向上報告─所有的工作職事,雖然各自分工,但也非常合作。一有成果,必定向上彙報。

  第七,要知道承辦─上面對下面要不斷講解、宣說,讓他知道自己的任務,知道自己承辦的事業,才能做得恰到好處。

  第八,要追查成果─一個叢林寺院,不是大家埋頭工作就算了,對於成果資料的收集、存查都非常重視,有過則罰,有功則賞。

  所以佛教的人事管理是:

  第一,要顧及全局。第二,要明白分工。第三,要知道協調。第四,要用心策劃。第五,要全力推動。第六,要向上報告。第七,要知道承辦。第八,要追查成果。